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美洲大陆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土地。当欧洲人“发现”今天的美洲大陆时,这里已经有3种较为发达的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卡文化。1492年8月3日,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3艘帆船、90名船员向西远航,去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他们首次到达美洲大陆。随后,葡、英、荷、法等西方国家的殖民者也纷纷涌向美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从那时起,美洲大陆就被打断了原有的发展轨迹,被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在整个美洲,从发展类型看,有两个地区较为典型:一是由原英属殖民地发展而来的美国,另一个是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这两个地区都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在历史、地理、资源等方面具备许多相同的因素,殖民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相继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取得了独立。随后,英属北美尤其是美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即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美国独立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已获得较快发展,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后的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拉美国家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与美国相比虽然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拉美国家在发展中却大大落后了。拉美国家虽然在二战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直到今天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仍面临严峻的经济问题而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前进。 对于这个问题,山东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韩琦教授在《拉丁美洲经济制度史论》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的兴衰规律,总结美国与拉美国家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本文按照历史年代顺序,对美国和拉美地区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加以对比和分析,希望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与启迪。 一、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前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北美洲印第安人处于原始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按照语言特点,可以分为许多部落,如阿尔衮琴部落、易洛魁部落等,其中阿尔衮琴部落是最大的部落。根据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考察,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制度是典型的古代氏族制。在详尽考察了北美印第安人各个部落的社会制度后,摩尔根指出:“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敢于作出下面的结论:美洲印弟安人部落在刚被欧洲人发现时已普遍地按民族组织起来,虽见到极少数的例外,但不足以妨碍这一点的规律。”他的研究表明,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形式既经历了由民族、胞族、部落到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又以民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等不同的组织形式构成社会总体。 这一时期,拉美地区有三大文明。在欧洲人进入该地区之前,拉美大部分地区的印第安人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卡等部族处于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拉美拥有美洲最灿烂的印第安人文明--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卡文化,在欧洲人进入美洲之前,拉美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北美。 二、殖民地时期 美国是由英国在北美的13块殖民地演变而来的,而拉美地区各殖民地的主要宗主国则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时期,英国与西、葡两国的社会制度、阶级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对整个美洲地区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虽然不能把拉美各国和美国发展轨迹的不同简单地归结为宗主国的原因,但由于宗主国因素引起的这种差异正是以后美国、拉美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拉美的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末便开始对拉美进行殖民,当时它们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开始于17世纪,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正在酝酿之中。西、葡作为封建国家,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落后对殖民地的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则对殖民地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双重因素,决定了两块殖民地政治制度的差异。西班牙、葡萄牙是封建国家,把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移植到拉美,形成了以总督、监察庭、郡守、市长、卡西克等组成的自上而下的权力金字塔,庞大的官僚机构行使职权时往往独断专行。北美殖民地由于受英国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尤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影响,其政治制度一方面代表英国统治阶级的利益,英国的殖民势力在北美体现为殖民地总督和参事会;另一方面,由新兴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推动建立的议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殖民地的利益。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结构虽然很庞大,但却是重叠和松散的。各个不同的殖民机构的殖民政策彼此常有抵触,不能协调一致,殖民地因而为不服从命令找到了借口。由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殖民地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在各殖民地推动建立了代表其利益的立法会议。在北美殖民地,殖民地总督及各级官吏的薪金由殖民地提供。殖民地立法会议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往往以提出不支付总督及各级官吏薪金的法案迫使英国殖民地官吏屈服。虽然殖民地议会对英国议会的法令以服从为主,但殖民地议会日益成为殖民地资产阶级反抗英国高压统治的政治力量。(注:黄绍湘:《美国史纲》(1492~1823),第125页,重庆出版社,1987。) 总之,西、葡给拉美带来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殖民体系,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限制了殖民地的发展。而英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为殖民地带去了相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更多地体现了民主精神,使资本主义因素得以更好地发展。 (二)西班牙、葡萄牙对拉美殖民地采取的经济政策与英国对待北美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西、葡殖民者垄断对外贸易,禁止殖民地之间、殖民地和其他地区之间进行贸易,一切贸易必须通过宗主国的港口,还要由宗主国的商船运输。西、葡极力限制殖民地内部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上推行单一作物制,凡宗主国能对拉美输入的农产品禁止当地生产;在工业上也禁止殖民地生产宗主国能生产的商品。西、葡对美洲殖民地采取了贸易垄断政策,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拉美生产多样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该地区进一步依赖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殖民者想方设法搜刮殖民地的财富,血腥屠杀印第安人,并役使大量印第安人和黑人从事奴隶劳动。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其缓慢。英国也要压榨殖民地财富,但较多地采取了贸易的方式,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相对宽松,这就使北美殖民地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自由发展。 (三)殖民方式不同。在西、葡拉美殖民地,原来印第安人人数较多。殖民者并未将印第安人杀光,而是奴役他们进行劳动,并从海外不断输入黑奴,实行奴隶制度。而英属北美的居民主要是英国和西欧移民,他们移居北美旨在逃避本国迫害,而印第安人几乎被斩尽杀绝。在英属殖民地北部的新英格兰,英籍移民占绝对优势。当然,在南部也逐渐形成了类似拉美的种植园奴隶制,但当这种制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南北战争清除了这一障碍。 (四)在土地制度上,西属拉美殖民地实行分配制、监护征赋制和劳役分配制,后来又发展为大庄园制和债役农制,而葡属殖民地巴西则盛行种植园奴隶制。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基本上被大庄园主占有,印第安人、黑人奴隶被禁锢在土地上,封建制度桎梏十分严重。在英属北美,来到这里的劳动者大多是欧洲贫苦人民,他们渴望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但东部的大量土地被殖民地政府支配,价格高昂,他们无力租赁,于是纷纷去西部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在殖民地及整个美国发展史上,西部边疆的“占地”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占地”,在农业土地所有制关系上,在建立大土地制的同时,还出现了农民小土地所有制,这种发展特色就是农民对土地的自由占有制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受封建残余的束缚而得到发展。(注:黄绍湘:《美国史纲》(1492~1823),第100页,重庆出版社,1987。)北美移民的“占地”给统治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迫使统治阶级降低土地价格和地租,并在政治民主方面作出一定让步,从而扩大了农业种植地区,也使大量自由民所受束缚有所减轻,有利于农村手工业的发展。 (五)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美国和拉美在殖民地时期的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显示出不同。在殖民地封建制和奴隶制的束缚下,拉美地区的社会发展十分缓慢。拉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后,又片面发展单一农、矿产品以满足欧洲的需要。拉美地区虽然出现了日常手工业和较为发达的纺织业生产,但受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极大限制。殖民当局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只准许殖民地同宗主国之间贸易,禁止殖民地之间、殖民地与欧洲国家间的自由贸易;殖民者还从拉美掠夺了大量财富供本国统治者挥霍。在300多年的殖民地时期,拉美仍在原有的生产水平上停滞不前。英属北美的封建阻力较小,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也相对宽松,这使殖民地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英属北美很早就发展了多种手工业,进行商品生产。17世纪,北美殖民地社会分工显著,工业生产由家庭副业发展到分散的手工业,进而发展为工厂制。制造业工厂制的建立,意味着生产方式的根本改革。尽管英国对北美制造业采取了多种限制措施,但某些不妨碍英国经济垄断的手工业获得了较为自由的发展。皮革、纸张、食品等制造业逐渐发达,一些雇用少量工资工人的小型工厂纷纷建立。殖民地贸易也发展起来,当地还出现了自行印制的纸币。新英格兰各殖民地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了造船业,便利了殖民地同英国、欧洲的贸易以及殖民地之间的往来。北美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贸易,通过走私贸易,特别是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突破了英国的限制。走私贸易为殖民地剩余资本开辟了出路,成为殖民地原始积累的源泉之一。英国曾对殖民地颁布过禁止走私贸易的法令,但在1650~1763年期间,英国连续对荷兰、西班牙和法国作战,放松了对殖民地的干预,使英国在战争结束前并未认真实施这一法令,殖民地因而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经济繁荣。总之,殖民地时期,英属北美13个州就已具有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而拉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徘徊不前。 三、从独立到19世纪末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和拉美先后摆脱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然而,两个地区独立之后的发展道路仍大不相同。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取得了独立,在世界范围内较早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解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民主方面,颁布了旨在保障人民基本自由权利的《独立宣言》,这一切都为美国工业资本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土地独占制度和土地贵州的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也使贫苦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 拉美的独立战争也取得了胜利,拉美各国纷纷取得民族独立,但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却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拉美独立战争的结果只不过是土生白人代替了宗主国的殖民者掌握了政权。大庄园制、种植园制、债役农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二)美国独立战争后,通过购买和战争,美国从法国、西班牙、英国、墨西哥和沙皇俄国手中获得了大量土地,使美国版图急剧扩张,从原先东部海岸的13个州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成为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国家,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美国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地缘政治方面,美国的邻国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相对较弱的国家,没有强国与之抗衡,国际环境相对安定,也节省了大量的国防开支;而且美国面临两大洋,可以同时向两个方向发展。美国独立后初期,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道路,但随着困难的逐渐克服,这个国家开始显示出自己的影响。1787年宪法的制订,使美国成为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西部存在的大量自由土地以及不断被开辟为农业区,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形成农业发展的“美国式道路”。 拉美殖民地独立后,原西班牙殖民地分裂成大小不一的国家,只有原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保持了统一。这些国家虽然从总体上看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或多或少地缺乏某些重要资源。19世纪前半叶,旧殖民势力的存在和欧洲列强的威胁,使拉美各国政局不稳;各国之间还发生了多次战争,彼此消耗了实力和大量财富;考迪罗盛行拉美各国,原有的大地产制、大庄园制继续存在并得到扩展,土地兼并严重,工、农业发展受到很多限制。拉美各国经济上仍然依靠单一农、矿产品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很大,基本上只是满足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需求。外国资本主义对该地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控制,使拉美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外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