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的认识误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吴焯 参加讨论


    研究西南丝绸之路的学者,为要证明中国西南与印度早有交通往来,经常使用的论据即《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中一节文字:“(永昌)有闽濮、鸠僚、僄越、裸濮、身毒之民。”永昌,一般认为即今云南保山一带,其地既有“身毒之民”,当然与印度关系密切,或以为这些人即是来永昌通商的印度侨民。
    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先要弄清这里所说的“身毒之民”到底指什么?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总叙》:“武帝使张骞至大夏国,见邛竹、蜀布,问所从来,曰:‘吾贾人从身毒国得之。’身毒国,蜀之西界,今永昌是也。”看来,他对身毒国的概念不清楚,而且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知识所知甚少,这对于一个专门史学著述家是难以理解的。因而现代学者或以为“永昌”后脱“徼外”二字(注: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15页;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补加后即成:“身毒国,蜀之西界,今永昌徼外是也。”句子既能读通,也合乎情理。这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常璩当日未必如此疏忽,本意恐亦非如此,应另有说。按《慧琳音义》卷八十一注释“牂柯”一词,有云:“若从蜀川南出,经余姚、越巂、不喜、永昌等邑,古号哀牢玉(按即哀牢夷,“玉”与“夷”通假),汉朝始慕化,后改身毒国,隋王之称也。”原来,“身毒国”是哀牢夷后来改称的国号,其居地即在永昌,此或即常璩将张骞所说之身毒与永昌混为一谈的原因。“隋王之称”一句中,“隋”当为“随”字之误,是哀牢夷某代国王名“身毒”,故国亦随王改称身毒。此种做法在哀牢并非首创。《后汉书·西南夷传》注引杨终《哀牢传》:“(哀牢始祖)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耦代。桑耦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后汉书》作贤栗,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三年(47年)前后在位,如果以二十年为一代,上溯四代至哀牢,当公元前一世纪后期,“哀牢夷”之得名显然系因其酋长取名“哀牢”的缘故(注:《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沙壹,居于牢山。”《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以“牢山”为“哀牢山”,曰:“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其先有妇人,名曰沙壹,依哀牢山下居。”则哀牢之得名似因哀牢先民居于哀牢山的缘故。今人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以杨终《哀牢传》中所说的禁高以下第四代王“哀牢”系因其父祀哀牢山而得子,故以哀牢为名。今甚可疑者,倘若哀牢夷之得名确如常璩所言,系因该山为哀牢夷之民族发祥地,那么《史记》及《汉书》“西南夷传”中应该有所反映,可惜没有。说明那个时代还没有“哀牢夷”之名。东汉明帝时杨终的《哀牢传》始见其名。今据哀牢王世系,以“哀牢”命名的酋长当公元前一世纪后期,已近西汉末年,大概从这时起,它才与中原联系,而对外打出的国号即以酋长的名字“哀牢”应之,则哀牢之得名以“随王之称”的说法最为近是。这种传统影响后世,哀牢之再改名“身毒”,或即其延续。)。至于它何时改称身毒,史无明载,但以《慧琳音义》的行文逻辑(古号哀牢玉,汉朝始慕化,后改身毒国)来分析,总在“汉朝”之后。《唐会要》曾引《南中八郡志》:“永昌,古哀牢国。传闻永昌西南三千里有骠国,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然无见史传者。”按南中原为七郡,西晋太安二年(303年)置晋宁郡,与前七郡合为八郡。顾《南中八郡志》之书名,当写于晋太安二年之后(注:参阅方国瑜上引书第31-32页。),是西晋中后期哀牢夷并未改名;而《华阳国志》成书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常璩此时已称哀牢夷所在的永昌为身毒,则改名亦必在这之前。前后限定,哀牢夷之称身毒国或在两晋之交。
    诚如是,则《华阳国志》所谓永昌郡有身毒之民,该句中的“身毒”不过是哀牢夷的代称,绝非指印度;而常璩将“身毒”与闽濮、鸠僚、僄越、裸濮这些西南夷中的族名并列,显然是把“身毒”(亦即哀牢)作为西南夷中的一支来提的。按永昌之设郡在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分益州置(注:《后汉书·地理志》。),地域十发辽阔,汉时西南夷的各民族,相当一部分在永昌境内,哀牢不过其中之一,因而才与闽濮、鸠僚等并列之;而哀牢在常璩撰书时既已改称身毒,那么言哀牢夷便以“身毒之民”当之,不过变通一下写法而已。此顺理成章之事,应无疑惑。而且,哀牢改称身毒的时候,已是两晋之交,去汉遥远,以此印证汉时,甚至是西汉初年的中印交通,也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作为论据是不能成立的。
    
    西南丝绸之路,按照通常的解释,系由四川西南经云南、缅甸而入印度阿萨姆邦,不少学者在论述这条路线的走向的时候,引用《高僧传·慧叡传》以说明之:
    释慧叡,冀州人,少出家,执节清峻,常游方而学,经行蜀之西界,为人所抄掠,常使牧羊。有商客信敬者,见而异之,疑是沙门,请问经义,无不综达,商人即以金赎之。既还袭染衣,笃学弥至。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界。
    引用者将文中“经行蜀之西界”与“乃至南天竺界”联系起来,以为慧叡西行求法必循滇湎道。袁嘉谷在《卧雪堂集》卷二二《滇南释教论》中说:“由蜀通竺,非滇即藏,可断言也。晋慧叡从蜀之西界至南天竺,法献以元徽二年游巴蜀,道经芮芮……唐玄照取道吐蕃,在印十一年……皆由蜀川牂柯道西游者。夫牂柯为蜀、滇、黔交界之处,由此入竺,非滇莫属。”梁启超亦云:“《求法传》言五百年前有僧二十许人从蜀川牂柯道而出,注云‘蜀川至此五百余驿’,计当时由云南经缅甸入印也。《慧叡传》称‘叡由蜀西界至南天竺’,所遵当即此路。果尔,则此为东晋时一孔道矣。”(注:梁启超:《中国与印度之交通》,《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2-133页。)
    此说非是。袁嘉谷和任公先生均将《慧叡传》中“蜀之西界”概念理解错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