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井字旗、五色旗与青天白日旗之争 1911年武昌起义时,共进会在湖北采用“十八星旗”。陈其美在上海采用“五色旗”。广东革命政府采用“三色旗”,但陈炯明则在粤东使用“井田”旗。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三色旗为海军旗,三旗并用。至1928年,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才采用了三色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 青天白日旗作为革命军旗是由陆皓东制订。陆皓东参加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失败后被捕,慷慨就义。孙中山称之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据黄福銮编著《华侨与中国革命》载: ……起义时的旗帜则由陆皓东拟定为青天白日旗,拟定除暴安良为口号,革命党人均以红带缠臂为暗号。[2](p117) 另据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一册》“新加坡图南日报”一节载: 翌年(辛丑)兴中会员尤列亦接踵而至。尤有辫才,以闽粤藉各富商性多顽固,不易感化,乃渐向义兴会团体及农工二界鼓吹革命排满,闻者多为感动。旋发起中和堂於新加坡,分会遍设槟榔屿、吉隆坡、怡保坝罗各埠,从者日众。天南报记者黄世仲、黄伯耀(世仲之兄)、康阴田等亦加入中和堂为会员。尤更於中和堂会所高悬惠州革命军所用之青天白日旗,以作兴中会一脉相传之表示,海外华侨团体首用青天白日为国徽者,中和堂实为之倡。[3](p75) 据陈洪、陈凌海编撰《吴稚晖先生大传》“民元前一年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一九一一年)先生四十七岁”一节记载: 国父在伦敦时与先生议用“青天白日旗”为国旗。故一闻武昌起义,当时即制造国旗五十面,遍悬伦敦唐人街(时武昌方面已另订五色国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所藏先生遗物中,尚保存有当年先生在伦敦时使用之青天白日旗一面在焉。[4](p62) 李晓生文中有关“青天白日”旗的补录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李晓生文载:“国父曾用铅笔亲绘青天白日国徽以示先生。先生珍藏之图。常以示人。料先生遗物中必尚存在”。由此推测,吴稚晖的遗物中,不仅有当时制作的国旗样旗,还可能有青天白日国徽的设计稿。第二,李晓生文载:“国父早于上次过英时,曾将青天白日国徽用铅笔绘图以示先生”。这表明,在国旗式样上,孙中山是早有准备,也是颇坚持己见。孙中山坚持要用的青天白日旗,那是第一次起义时,由陆皓东设计的旗子。关于国旗图案设计的争论,大概是孙中山与黄兴最严重的一次争论。另一次为,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同孙中山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同年夏离日旅居美国。 孙中山为了坚持采用陆皓东设计的旗子,不惜与黄兴闹僵。若从心理上分析,可能是孙中山对陆皓东烈士一往情深,或者潜意识里极欲对先烈作一番补偿。这种不经意的情感流露,可从民国元年某日他致李晓生一便函(见插图二)中作一管窥。那天晚间,孙中山抚今追昔,感慨20年前他与陆皓东、宋嘉树三人初谈革命,屡作终夕谈之事。其浓浓情意,跃然纸上。 另外,李晓生原稿“补录三”中有段被删除的句首,专门指出:“国父(指孙中山)主张仍用青天白日旗一事乃在先生(指吴稚晖)家商议决定。” 三让位于袁世凯想法之产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受到多方面的重大压力,存在严重的财政危机。列强以政治经济手段压迫临时政府与袁世凯举行南北和谈。袁世凯在得到孙中山将让位于他的保证之后,加紧向清廷逼宫。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协议。清帝于2月12日宣布退位。次日袁世凯通电全国宣誓效忠共和。孙中山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拒绝到南京就职。孙中山等人被迫让步,允许袁氏在北京宣誓就职,并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北方各省的巡抚、总督一律改称都督。中华民国在形式上接收了北方的统治权,完成了国家统一。 李晓生文中(补录二)记录了吴稚晖曾替孙中山撰文通电国内表示让贤之意。虽然文中没有提及该电文的详情,但孙中山最终同意吴稚晖意旨的寥寥数语说明了很重要的两点。第一,将革命果实让与袁世凯并非一突发事件,也并非孙中山之本意。第二,孙中山想争取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反正”,以换取革命早日成功的妥协倾向当萌发于伦敦。这两点并非史学界的共识。 如,梁敬錞在《一九一一年的中国革命》一文中讨论了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以及袁世凯的窃国。梁敬惇所引“让袁”的最早证据只追溯到孙中山抵达香港后为止。文载: 1911年12月20日,即廖、顾达成协定之日,孙中山先生还在归国途中。但是,从他在香港与胡汉民和朱执信的谈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同意支持袁出任总统的想法。至于袁是否批准此一秘密协议,我们并无直接证据。[5](p2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