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渤海史作为中国东北地方史和民族史的重要研究领域,一向为我国史学界、考古 学界所重视。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致力于东北史及渤海史研究的我国史学家,以金 毓黻先生为代表试图从发掘整理渤海史料入手,开展渤海史的研究。金毓黻先生以其《 东北通史》一书为发端,确定了渤海作为东北史重要研究内容的基调,并在一定程度上 奠定了渤海史研究的史料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渤海田野考古发掘的展开和相关文 化遗址的发现,出土了一批宝贵的文物资料,带动了渤海史的研究。长期从事东北史和 文物考古研究的资深学者王承礼先生正是以此为契机介入了渤海史的研究。1956年王承 礼先生调吉林省博物馆,领导并主持文物考古发掘工作,接触到极为罕见的渤海实物资 料,开始了对渤海史的研究。1978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也 给渤海文物考古工作注入了生机。基于史料不足,吉林、黑龙江二省考古工作者有计划 地进行了渤海遗址、墓葬的发掘,先生作为主持者参与并领导了部分发掘工作。先后撰 写和发表关于渤海墓葬、遗址、碑拓研究等方面的考古报告和专题论文。1982年,先生 完成了第一部渤海史专著《渤海简史》。在书中,先生运用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的方法 简明扼要地向读者阐述了唐代渤海国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以及在盛唐文化 影响下,渤海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成就。该书1984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史 学界引起关注。可以说,作为先生渤海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渤海简史》一书,在当时 渤海史研究热潮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1991年,先生与刘振华先生主编了《渤海历史和 文化》一书,收集和整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族属、族 源及民族关系等部分研究成果。先生的《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正是基于这样一 个研究基础而完成的。 总之,有了如上所述的研究经历和文物考古资料的积累,王承礼先生编著的这部《中 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可以说是当今渤海史研究领域中的上乘之作。因为历史是 一门科学,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以丰富的史实为根据,先生正是遵循了这条真理 完成了这部颇有影响的渤海史专著。 在王承礼先生辞世4年后,他的遗著《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一书已由吉林文史 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章31节,30余万字,阐述了渤海之祖先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在中国多民族历史中的发展历程,以及与中原历代王朝的关系,进而在盛唐 文化熏陶下靺鞨民族不屈不挠创建自己的民族政权,发展其民族经济文化, 拓展与东北亚之日本、新罗诸国友好关系的全部历史。全书文笔流畅,脉络清晰,生动 活泼地向读者展现了称之为“海东盛国”的渤海王国开发东北、建设东北的历史画卷。 作为王承礼先生渤海史研究的代表作,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观点鲜明,主题突出,始终把渤海政权纳入唐中央王朝行政版图之内。作者著书 立说的目的,希望给人以新的东西和启示。渤海国的族源族属和政权性质一向是中外史 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立场不同和对历史文献征引的不同或诠释的差异,国内外同 行对渤海族属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王承礼先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通过对浩 如烟海的中外历史文献的搜校、考定、对比,提出了“渤海国是唐代居住在中国东北的 靺鞨族为主体联合部分高句丽人建立的国家”的科学论断。同时指出:“渤 海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的国家名称,她既是唐朝的藩属国,又 是唐朝的地方政权--忽汗州(渤海)都督府,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藩国。”先生关于渤 海国族属及权属论点,目前是国内史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先生在阐明这一观点的同时 ,对渤海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其先祖肃慎、挹娄、勿吉至靺鞨的发展轨迹进 行了科学考证和探研。其结论是公允的。 二、探索未知,大胆突破,把渤海国史的研究拓宽至整个东北亚地区,进行宏观多角 度的探索。书中提出了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东北亚中心论。王承礼先生 提出这一宏论是基于渤海国在长达229年历史进程中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高度的政治统 一,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经济的多元影响的结果。渤海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多彩的文 化、灵活的外交,发展与周边日本、新罗诸国的友好关系,把唐朝对外开放国策拓展至 东北亚。历史上,渤海曾是唐朝政府通往日本的东北门户,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 历史上,渤海负有一定的光荣使命。先生在书中用了大约1/4强的篇幅来论述渤海与日 本的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发掘和运用了几乎所有涉及渤海的日本史料。如《类聚国 史》、《续日本纪》、《三代实录》、《日本后纪》、《日本纪略》及个人笔记《凌云 集》、《菅家文草》、《经国集》、《文化秀丽集》等,从渤海与日本的交通路线考证 入手,阐述了渤海与日本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史料之翔实 ,考据之周全,涉史之广度堪称渤日交往史之最。 三、史料充实,论从史出,言必有据,把渤海国历史发展脉络全面具体地展示给读者 ,增强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一部严谨的史学论著,史料的占有和得心应手的 运用是作者驾驭史料的根本。先生在书中阐明的每一个观点都言之有据,绝不主观臆断 或模棱两可,其可信度令人叹服。例如,关于渤海国的疆域,史书记载大多比较简略, 而且其疆域随着国力的增强历朝都有变化。先生通过对多种史书相关记述进行对比研究 和考据,认为渤海国疆域的形成发展,大体可分为二期,前期从大祚荣建国到大钦茂迁 都上京,后期从大钦茂迁都上京到渤海国灭亡。这一时期经过大仁秀朝励精图治“颇能 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其疆域大体与《新唐书·渤海传》记载相符。其结论目前 为史学界所公认。为此,先生考证了除两唐书以外的《唐会要》、《通典》、《册府元 龟》、《辽史》等多种古籍文献。再如,渤海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其对 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渤海交通业的发展。关于渤海国出境的几条交通 干线,史书记述甚略,只有《新唐书·渤海传》仅存34个字的记载。“龙原东南濒海, 日本道也。南海,新罗道也。鸭绿,朝贡道也。长岭,营州道也。扶余,契丹道也。” 很难窥其全貌。先生在此基础上,经过对中外相关史籍的认真考察,及对其他学者学术 成果的借鉴参考,不仅补充了几条线路的具体经由州县,而且对龙原-日本道考证出两 条海路线路,同时也提出了中国东北也存在丝绸之路的见解(详见该书第163~16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