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阿根廷的对外政策 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阿根廷采取的是一种在一战时期就实行过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对外政策,即中立政策。这种政策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胡斯托总统任职期间(1932~1938),阿根廷便在各种场合明确表示实行中立政策,反对任何国家和势力对拉美的侵略和干涉。为了渡过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它大力发展与欧美列强特别是与英国和德国的经济关系,充分利用中立带来的灵活性,在诸强国之间玩起了走钢丝绳的外交游戏。 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是阿根廷产品的最大买主,在1938年购买了阿根廷40%的小麦,91%的玉米,74%的羊毛,93%的肉类。(注: R.A.Humphreys,Latin America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1939~1942,University of London,1981,P.26.)其中英国是进口阿根廷产品最多的国家。阿根廷99%的冻牛排以及大量的冻肉、小麦、玉米、黄油、羊毛和亚麻子都输往英国,20世纪30年代英国从阿根廷的进口占其从拉美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注:R.A.Humphreys,Latin America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1939~1942,University of London,1981,第3 0页; 另见 Rory Miller ,Britain and Latin America in the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3,P.21.)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在1932年的渥太华会议上,同意在大英帝国内部建立关税壁垒,以保护英国的附属国(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的经济利益,而排斥阿根廷产品。但阿根廷通过与英国的谈判,讨价还价,甚至以向美国开放市场相威胁,迫使英国作出让步,于1933年签订了罗加·朗西曼协定。协定确保了阿根廷农产品出口到英国,使阿根廷经济危机大大得以缓解。直到大战爆发前,阿英经济关系一直十分密切。1939年,阿根廷从英国的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22.2%,而对英国的出口则占其出口总额的35.9%。(注:David Rock (ed.) ,Argentinain the Twentieth Century,Duckworth London,1975,P.155.) 在与英国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阿根廷也与德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德国是阿根廷在欧洲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1933年阿根廷从德国的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10%,出口则占5.8%; 直到大战爆发时的1939年,其从德国的进口仍占9.2%,出口占5.7 %。 (注: David Rock (ed.),Argent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Duckworth London,1975,P.155.)此外, 阿根廷还一直与德国保持军事上的密切联系。阿根廷的陆军是以德国为模式的,武器装备主要由德国提供,许多军官受训于德国。 阿根廷在与欧洲各国密切交往的同时,也未忘记西半球北部的美国。它虽然对美国在拉美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但对美国广阔的市场和发达的生产能力却极感兴趣。这就使其在对美国政策的制定上十分为难。总的来说,阿根廷对美国的政策是:反对美国粗暴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特别是对于美国对阿根廷的压制与偏见持强烈不满的态度,并在各种场合下进行抵制;但阿根廷也不把事情做绝,总是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情况下发展两国的关系。 当罗斯福总统推行“睦邻政策”时,阿美关系开始有所缓和。1933年12月在蒙得维的亚召开的第7次美洲国家会议上, 阿根廷外长拉马斯提出的《反战公约》得到美国和拉美其他国家的同意。美国这一主动姿态使阿美关系走向和解。由于欧洲形势的逐步恶化,美洲国家于1936年12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即“美洲国家维护和平会议”)。罗斯福总统亲自出席会议,并希望这次会议能成为“在地球的这半边的广阔地区永远消除战争”的会议。罗斯福来到阿根廷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但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赫尔在会议桌上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待遇,阿根廷外长拉马斯对美国的提案表示坚决反对。同时,玻利维亚、智利和乌拉圭也支持拉马斯,巴西则犹豫不决,使美国提案在作了修改之后才得以通过。虽然罗斯福对阿根廷的访问使阿美关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缓和状态,但两国在对外政策上的斗争却一直十分尖锐。正如康斯坦斯·霍华德所指出的,对于“美国建议加强西半球团结的政策,无论何时何地总是遭到阿根廷的反对”(注:Arnold Toynbee,Veronica M Toynbee( ed.),The War and theNeutral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56,p.115.)。 随着战争阴云的逐步逼进,大战不日便将爆发。一旦战火点燃,就会对西半球构成严重威胁。为了保卫西半球的和平,1938年12月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了第8次美洲国家会议。 美国代表团团长赫尔在会上要求美洲各国承担义务,共同抵御非美洲国家直接或间接对它们的和平、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威胁,但遭到阿根廷新外长坎蒂洛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赫尔直接与阿根廷新总统奥尔蒂斯取得联系,奥尔蒂斯对赫尔的建议表示一定程度的赞同,方才签署了一项非约束性宣言。 大战爆发后,阿根廷立即陷入一场新的危机之中,它所依赖的欧洲市场崩溃了。战争爆发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港, 每天进港的船只达150艘,而战争爆发后每周进港的船只有26艘。阿根廷从西欧的进口几乎全被切断,1940年6月以后的12 个月里其进口总额急剧降至不足战前水平的一半。(注:〔美〕艾·巴·托马斯:《拉丁美洲史》,第2册, 第596~597页;David Rock,Argentina 1516~ 1982 , From Spanish Colonization to the Falklands Wa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85,p.238.)面对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奥尔蒂斯总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对外政策,开始缓和与美国的尖锐对立的关系。在1939年9 月的巴拿马会议上,阿根廷没有像以往那样与美国针锋相对,从而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阿根廷还通过谈判从美国争取到1.1亿美元的贷款。 但是它却拒绝与美国谈判互惠贸易协定,而是与英国加强经济联系,还与日本签订贸易协定。这种做法表明,阿根廷的对外政策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矛盾性的特点。 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对拉美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拉美国家纷纷与轴心国断交或宣战。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美洲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有可能出现的轴心国对西半球的进攻。而阿根廷在军方实力派的影响下则表现出根据欧洲战争形势来选择其对外政策的姿态。由于这一时期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屡屡得手,所以当拉美各国外长于1942年1 月举行里约热内卢会议时,阿根廷在会上拒绝与轴心国断交,并严守中立。阿根廷的立场得到智利的支持。就连巴西这个极想与美国合作的拉美大国,也不愿与美国一道将阿根廷置于敌对阵营之中。拉美国家考虑更多的是经济问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参战,因此阿根廷实际上是做了拉美一些弱小国家在美国的压力下想做而不能做的事。 德国在欧洲的扩展,引起阿根廷军方在认识上的分裂。由于德国的间谍活动和宣传的日益深入,阿根廷军队最高层逐渐产生一种忧虑,即德国作为胜利者可能对阿根廷构成威胁。而中下级军官则沉醉于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成功”,丝毫不关心纳粹分子在阿根廷的特务活动和颠覆行为。这种认识上的分裂,使深受军方影响的卡斯蒂略政府的对外政策变得自相矛盾。阿根廷就是这样艰难地在大国间手握中立伞,在钢丝绳上走着左右摇晃的外交步子,一直坚持到1943年。 1943年6月,阿根廷军队发动军事政变,拉米雷斯将军上台。 新政府仍坚持中立政策,但明确表示要继续发展与德国的关系。美国对此耿耿于怀,指责阿根廷不应与轴心国保持联系,并扬言要对阿根廷进行经济制裁。同时,美国打算公开揭露玻利维亚1943年12月政变与阿根廷有密切关联的材料,并准备冻结阿根廷在美国的资产。英国也配合美国对阿根廷施加经济压力。拉米雷斯将军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下,被迫在1944年1月26日宣布与德国和日本断绝外交关系, 并同意在国内对纳粹分子进行全面清洗。 拉米雷斯的对外政策触怒了阿根廷军方实权派。1944年2 月他们发动政变并支持法雷尔取代拉米雷斯担任总统,组成新政府。此后不久美国召回了驻阿大使,英国和拉美几乎所有国家也相继召回大使,各种国际会议都把阿根廷排斥在外。同时,大战的发展态势表明,轴心国失败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为了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保证战后加入联合国,阿根廷终于放弃了中立,于1945年3月27日对德、日两国宣战。 至此,阿根廷在二战期间执行了十几年的中立政策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