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写给当代人看的罗马史:SPQR读书笔记之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汇报 熊莹 参加讨论

在受到全球化和大规模移民潮冲击的当今世界,罗马人对于“公民权”、“国籍”及身份认同的“超前”观念和实践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样板和先例。古罗马之所以对今天来说仍然重要,“主要是因为罗马人的争论为我们提供了仍被用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反思我们自身的一套语言和观念模板,从高深的理论到粗俗的喜剧……在此重要的是争议,而非解决方案”。
    玛丽·比尔德的《SPQR:罗马史》呼应当下关切,现实感极强。书中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的高论迭出,作者思维的活跃性、对问题的敏锐性以及丰富的联想能力让人赞叹。有些问题即便没有给出答案(恐怕永远也不会有正解),其提出足以引人深思。就像比尔德在书中告诉我们的,西塞罗、撒鲁斯特、维吉尔、贺拉斯、李维和塔西佗等古罗马作家在创作时体现出了罗马人对于自身历史的认识和建构,那些所谓值得世代效仿的“祖先习俗”(mos maiorum)和“先贤言行”(facta et dicta memorabilia)、甚至共和国的基本制度架构,通通被投射和回溯到城邦初始的年代,用以论证和解释现在,为眼下的危机寻求解决之道。同样地,她自己的这部罗马千年史也渗透着对当今世界的困惑和焦虑。
    奴隶,弃婴,瘟疫,斗兽场里的野蛮杀戮,酒神祭典上的纵欲狂欢,罗马世界看上去离我们是如此之遥远。然而有些东西又似曾相识,古罗马的回响于今天仍不绝于耳:罗马人自己对帝国统治的诘问,对革命、暴力和恐怖政治的回应,对一种崭新的公民权和国家概念的发明,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
    喀提林阴谋”引出了对公民自由和权利的讨论。身为执政官的西塞罗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动用“元老院紧急决议”所授予的便宜行事权、不经民众大会审判就处决喀提林派,这不禁立刻令人联想到“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对公民隐私和权利的侵犯和践踏。西塞罗处置喀提林的非常手段不但在当时的罗马人中间引发激烈争议,至今仍是困扰着我们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绕过法律程序处决即便被认定为“恐怖分子”的人是否合法?公民权利和自由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国家安全”而牺牲?罗马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军事干预的失利——公元前53年的卡莱战役(Battle of Carrhae)就发生在如今动荡不安、“伊斯兰国”横行肆掠的叙利亚和土耳其的边境交界处,罗马统帅克拉苏的头颅被帕提亚人割下当作宫廷戏剧表演的道具。再有,已成为罗马帝国标签的“面包与竞技”映照出了现今西方福利国家的尴尬处境,它究竟是值得称许的最早的“国家福利”,还是像罗马讽刺作家讥讽的那样只是鼓励了懒惰奴性而腐蚀了民众的自由与政治活力?在受到全球化和大规模移民潮冲击的当今世界,罗马人对于“公民权”(civil rights)、“国籍”(nationhood)及身份认同(identity)的“超前”观念和实践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样板和先例。如果说广泛授予公民权,对奴隶、行省人和外邦人敞开大门曾经是罗马帝国崛起的秘诀,那么到了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在面对多瑙河沿岸如潮水般涌入的所谓“蛮族”时的消极抗拒以及与此同时东罗马的事不关己、以邻为壑,是否又是公民权政策的一种“倒退”?最后一个问题很难不让人将其同眼下欧洲的难民危机联系在一起——“这不禁让人觉得,罗马人就是我们自己的某种翻版(ancient Romans as some version of ourselves)”。
    或许有人会诟病作者太急于勾连古今,以致牵强附会。比尔德并非不知中间横亘着数千年的问题背后的本质差异,两者不可做简单类比。她自己也说,“无论罗马人对公民权的处理方式听上去如何地具有吸引力,照搬到今天无疑是愚不可及的”,“我们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天真地以为,能够直接地从罗马人、希腊人或者其他古代文明那里学到多少东西”(535页)。
    那么学习罗马史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和今天的世界究竟有何教益?古罗马之所以对今天来说仍然重要,“主要是因为罗马人的争论为我们提供了仍被用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反思我们自身的一套语言和观念模板,从高深的理论到粗俗的喜剧……至少自文艺复兴以来,我们的许多有关政治权力、公民权利、自由、责任、政治暴力、帝国、奢侈、美、甚至幽默的最基本假定都是通过与罗马人及其著作的对话而形成并接受检验的”,“在此重要的是争议,而非解决方案。古罗马之于我们不是简单的教训,也并非我们应该顶礼膜拜的一种文明……罗马人争议的话题仍旧植根于我们当下,正如此前植根于我们先辈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后者反过来也给我们留下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解释和答案”,“无论美化抑或妖魔化都是对罗马人不公。而如果我们不严肃郑重地对待它,则是对自己不公”(536页)。
    比尔德提倡的是通过学习而实现的对话:“反思他们(罗马人)是如何感知和组织世界的,对我们是一个有益的提醒,即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例如民族国家——也只不过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罗马提供给现代人的与其说是学习的榜样,不如说是挑战,尤其对今天仍在为政治权力、自由、秩序、国家、族群与身份等问题争斗和困扰的世界来说。在比尔德的笔下,罗马永远是活生生的、能够唤起现代人无数共鸣的。她的这本书无疑重塑了我们对于罗马史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