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调制 赋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经济手段,也是维护国家统治的政治方式,而赋税制度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那么三国时期曹魏的租调制是一种怎样的赋税制度呢? 曹魏租调制 租调制是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操命令加重对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但大族豪强兼并事实上难以阻止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三国时期每亩田租怎么算? 各郡县在东汉末期的户口数量: 上党 (壶关在上党)12万 太原 20万 上郡 2.8万 西河 2万 五原 (九原也属五原)2.3万 云中,2.6万 定襄 1.3万 雁门 25万 朔方 0.7万 平均每户5.77人,即1户大概5至6人,就假设当时2个小朋友,2个成年,1个老年(免赋),6户家庭就多1个老人或未满7岁的免赋人口,而1户假设有1人要给更赋以代役。 口赋:687000户x2x20=2748万钱 算赋:687000户x2x120=16488万钱 更赋:687000户x1x300=20610万钱 根据以上数据可估算并州地区的人头税约为39846万钱,因为南匈奴入寇掠夺商税所剩无几,其他什么城门出入税和土地税就数不清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