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社区组织当中最为重要的活动。 中国的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交制度发展而来的。早期的庙会只是一种比较隆重的宗庙祭祀活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着原有祭祀活动的同时,又融人了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便得名“庙市”,并成为中国古代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提高,庙会上又融人了很多娱乐性活动,于是逢年过节逛庙会便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过年内容。在不同的地区,庙会的形式与内容也不尽相同。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的妙峰山庙会,可谓中国庙会的典范。妙峰山位于北京西门头沟区境内,这里的庙会每年都要吸引方圆百余里的香客。虽然参与人数众多,但庙会的一整套习俗惯制使得整个活动过程显得井井有条。在通往妙峰山金顶“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的每条香道上,每隔十几里路就设有一个茶棚,白天供过往的香客饮茶,晚上供他们住宿。香客们在进行祭祀活动之余,常常会把目光转移到交易活动当中,因为每逢庙会,周围地区的人们都会到这里进行物质交流。各类商人、手艺人纷纷“赶庙”,在庙会的边沿地区摆设各种各样的摊位。商人们借此机会兜售生活用品和农具,手艺人则开展算卦、剃头、卖膏药等活动。 此外,庙会也是人们社交的重要机会。由于举行庙会的区域通常也是当地通婚的范围,而人们的许多亲友又都在赶庙会的人员之列,因此,庙会为该社区成员提供了走亲访友的大好机会。旧时延安地区的庙会还是人们相亲、订亲的重要时机,青年男女借庙会的机会接触,如果双方有意,就由媒人和家长在草地上共同饮酒订亲。而那些一无所成的小伙子总是会用一句话来安慰自己:“待到来年四月八,庙会上有的是姣女娃。”总的来说,中小型庙会往往比大型庙会更具社交功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