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传统文化 >

山东威海民俗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08-30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图:威海秧歌
    威海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三面环海,所以威海和大多数靠海城市一样靠海吃海。千百年来,威海人在与海的抗争中,形成了独具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起看看威海民俗文化的独特之处:
    秧歌
    闻名山东的乳山夏西火龙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海阳大秧歌"同宗同族",均负盛名。乳山大秧歌闹起来的时候,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庆典的祥和氛围一下子就提了起来。秧歌起源,民间有"周朝秧歌唐朝戏"的说法,但从上古神话等典籍中看,秧歌起源显然早于周朝;起源事因上,源于劳动这是无可争议的。秧歌与插秧等农事有关,后来融入了抗洪、战争等诸多元素。秧歌是发展的,现代秧歌冠名"大"与"小",不能以起源早晚为依据。秧歌多在大年正月表演,若在农历正月到山东,总可置身于秧歌的海洋。
    乳山大鼓
    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是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兴趣。从旧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乳山乡村最主要的文艺娱乐形式。盲人演唱组合,各村争相请艺,很受欢迎。演唱的剧目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依次有《封神榜》《绒线记》《秦香莲》等。乳山大鼓的伴乐有,小鼓、三弦、坠琴、胡琴、钢板、笛子等,合奏起来美妙动听。唱主角的要边打鼓、边打钢板,其他人员或伴奏或和唱,扬抑顿挫,同调别韵,格外好听。有时候,也能一个人自拉自唱,或者自弹自唱,真是一人一台戏,饶有趣味。
    威海剪纸
    威海剪纸给人以拙中见灵、朴实清新的美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剪纸不仅是威海民间艺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渔家百姓在节日、喜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伴随着风俗习惯和婚嫁迎娶等特殊需要在民间流传,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剪纸极其丰富和独具特色,妇女柔和端庄心灵手巧,剪纸蕴藏着女性的朴实与流畅,是山的阳刚之气与海的阴柔之魂的完美结合。剪纸题材多样,如"喜上眉梢"、"鸳鸯戏水"、"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盆"等,用来布置新房,庆贺大喜,岁末迎春,新婚嫁娶,生子得福,也用来美化生活,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剪纸可作窗花、墙花。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分为节日剪纸、礼俗仪式剪纸、日用剪纸等。
    海草房
    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你走进威海荣成的沿海,会看到别具一格的的屋舍:在石块或砖混结构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极富沿海特色的民居——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世代以出海打渔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人们,便是这些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主人,他们勤劳质朴,在这片海域繁衍生存。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和突出。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为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
    威海樱桃节习俗
    昆嵛山的樱桃是久负盛名的,比较有名的有新庄的“樱之御园”、新河村的“大樱桃观光园”、六度寺村的“红樱谷山庄”,还有这昆嵛山上三瓣石下独特的泉水养育出来的三瓣石村的樱桃园。节日期间走进昆嵛山,无论在哪个村,似乎都能感受到“青山绿水红樱桃”的节日气氛。界石镇所有“山里人家游”接待户都已做好了迎客准备,待客用的各种山珍、野菜和饭食一应俱全,保证能让游客吃得开心尽兴。另外,各接待户家中还特意准备了盛樱桃的柳条篮等采摘工具,单等樱桃红透迎客来。
    渔民文化
    威海海岸线近1000公里,临近黄海、渤海、东海三大渔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第一渔业城市。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伴,面对既能带来复音,又能引来灾祸的浩瀚海洋,既敬又畏,形成了沿海渔民特有的文化习俗。节日供神、新船点睛、春日祭网、祭祀渔神、观测龙风等。最有特色的当数渔民号子,渔民号子大号刚劲浑厚、铿锵有力、洪亮豪放、气吞山河的呐喊;小号优美悠扬、欢快流畅、诙谐幽默的吆喝;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着强烈的精神调节作用。只有置身于劳动氛围中,才能听出真谛、听出神韵来。
    民间福文化
    在传统中,祖先的全部信息常常不是白纸黑字的记录,而是存留在后代子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念中。威海的福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在百姓生活中,处处可见福文化的踪迹。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而贴春联则承载了民俗文化的浓郁气息。寓意吉祥,热烈而醒目,彰显出“大家门”非同一般的气派和浓郁的节日氛围。“鞋垫儿”和“袜底”,可算是乡村生活图景的微观雕塑。其中,绣“鞋垫儿”的手艺至今依稀保留在民俗深处。纵观我国数千年民俗文化史,蕴含着浓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祈福和祝福,在每一个传统佳节和喜庆的日子,为人们传递着和谐的心音和美好的愿景。
    红肚兜儿
    肚兜兜儿不光是小孩子戴,也是早年间未婚女子以及新婚女人的专用品。在现代文胸出现以前,乡下不少的女儿们戴肚兜儿,不仅是因为肚兜兜儿戴着美,更重要的是,肚兜儿是青春期女孩子们束胸的有利武器,过去的女孩子到了第二性征出现时,为了孩子的身体健美,曲线优雅,当母亲的就开始为女儿缝制肚兜兜儿束胸,质地以棉和绸为主,在颜色上多以红色为主,青年女子所戴的肚兜儿不拘泥于纯红,以花布和染色的自织布为质地的也很普遍。肚兜兜儿上的绣活也很讲究,有的绣着花丛中一对蝙蝠蹁跹起舞,有的绣着石榴枝上挂石榴,还有的绣着大朵的牡丹、菊花、梅花、荷花莲蓬、鲤鱼戏莲等图案,这些绣品各有寓意,分别暗含着“兜福、多子、富贵”之意。图案紧凑,既富乡土特色,又含富贵之气,同时又散发着乳山民族传统文化的光彩。
    衲底的“足衣”
    说起衲底鞋,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不陌生。胶东半岛是革命老区,当年各村为支援前线抗日成立了妇救会,广大妇女纺线、织布、衲军鞋。衲鞋底时,先把壳子按照脚的大小剪成直板状,多层叠加,定好厚度以后,用捻好的粗麻线或粗棉线一针一针缝合。姑娘、媳妇和老太婆们往往凑在一起衲鞋底,一边劳作,一边拉呱,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看她们,手指头上套一个铜顶针帮着顶针,一把锥子不离手,捅一锥子下一针,咝咝啦啦地抽线声此起彼复,针脚细密,走势均匀,衲好的鞋底铮铮硬。心灵手巧的女人,把爱密密地衲进了自己的作品中,衲实了全家人踏实的生活;脚底带爱的行路人,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永远走不出她们的“密密缝”。
    木鱼待客习俗
    鱼是吉祥物,鱼与余同音,寓意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之意。在威海,无鱼不成宴席,就是说旦凡是桌宴席,主人都会上鱼,用酷似鱼形的、长椭圆的大盘子盛放,有了这条盘鱼,就有了对宾客的尊敬和祝福。然而,若是赶在鱼的淡季办喜事,早年间,又没有冰箱存鱼,那自然就无鱼敬客了。所以聪明的威海人老祖宗们就创造条件刻条木头鱼待客,木头鱼一般是用结实的梨木或枣木刻的,因为梨木和枣木不易腐烂,不易碎裂,结实耐用。刻的这条木头鱼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空心的。实心的木头鱼上桌前,蘸上鸡蛋面糊炸熟上桌,空心的木头鱼是把鱼刻成上下两层,里面可以盛放熟菜的。
    锡镶茶具历史
    威海锡镶茶具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用宜兴紫沙陶为壶料,将锡锻打、镂雕、镶嵌、抛光,经十几道工序,精制成工艺品。锡镶茶具创始于清末。1890年前后,当地谷家疃村谷宝和、谷年和兄弟经多年实验创造出镶锡工艺。威海锡镶茶具,镶饰部位讲究,锡片图案美观,图案有“八仙过海”、“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
    威海渔具历史
    目前,世界上80%的渔具产品来自中国。其中在美国与中国的渔具贸易中,鱼竿产品始终占据整个渔具贸易额的第一位;而威海的鱼竿产量居全国之首。威海三面环海,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有钓鱼的习惯。"一竿一线一鱼钩,一蓑一笠一孤舟……",清代学者纪晓岚迎合乾隆帝游兴的文字游戏诗,如果用在当时威海渔民身上,也十分恰切。不过那时威海人钓鱼并不是有什么闲情逸趣,而是为了生计。钓鱼用的鱼竿,都是自制的竹竿或木竿。
    四百年家谱历史
    到根见村高家古老的家庙,坐落在群山合抱的山脚下,庙前一条清澈的小溪终年在乌黑的山石上潺潺地奔流着,青砖青瓦建筑的家庙门楼上,一些古老的龙头装饰物在文革破四旧时被砸掉,院子里一株四百多年的紫薇树虬枝盘旋,一树紫薇花擎满枝头。历经近五百年的家庙里,一睹为快的竟然是两份年代久远的家谱,有一份在家庙里曾经被膜拜了四百多年。编纂在质地为帛的丝织物上的,上面的彩绘经历了近五百年的光阴,记录了高家一代代人的家庭生命史。近五百年的编纂编修,留给我们的是一份宝贵的社会财富,是一部宗教、家族史或者是一部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份家谱,我们可以凭此进一步研究高家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