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各地纷纷广建学校,关东地区学者众多,儒学一时兴盛。南北朝儒学流派不同,说经各有义例,到隋朝时没有统一的经典,使得科举制度在明经考试方面仍然困难。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开助佛反儒。 公元601年,隋文帝认为学校多而不精,下令废除所有学校,只保存京师国子学,名额限七十人。刘炫上书切谏,隋文帝不听。同时下令营造寺塔五千余所。隋炀帝时虽然恢复各地学校,然而儒生的地位仍未改善。此时最著名的儒生有刘焯、刘炫,二刘学识丰富,受当时儒生景仰。然而刘炫乘隋文帝购求书籍的机会,伪造书百余卷,题名为《连山易》、《鲁史记》等,骗取赏物。刘焯也因计较束脩,声名不佳。隋文帝晚年助佛反儒的举动,使得不少儒生后来抹黑隋朝统治者。 王通是隋末大儒与隋朝著名的思想家,谥为“文中子”。他主张执政者应该先德后刑才能让人心服;提倡儒道佛三教应该共同相处,而不是互相抵制。又主张天人之事与天地人三才不相离等思想。他著有《太平十二策》、《续六经》(又名《王氏六经》)与《文中子中说》。他的孙子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而他的弟子魏徵亦是唐朝初年的名臣。他的学说,对后来宋代的理学影响深远。 佛学思想大多为唯心主义,其中最兴盛的天台宗主张止观说,而禅宗主张顿悟说。止观又称为寂照、明静,主张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专注于特定对象,并产生对于该对象的正智慧。顿悟为“明心见性”法门,即是主张顿悟。主张凡事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