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北伐示意图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 为收复中原提高个人威望,354年二月桓温率四万大军从江陵出发,经襄阳,出武关,越秦岭,向关中进军,讨伐由氐族人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权。这是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王苻健派太子率五万大军抵御晋军。这年四月,桓温率军与秦军大战于蓝田,打败了秦军,进军灞上,抵达前秦都城长安的郊区。当地老百姓纷纷牵牛担酒前来犒劳晋军。老人流涕道:“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六月,桓温因军中缺粮,被迫从潼关退兵。秦军跟踪追击,晋军损失一万多人。356年六月,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从江陵发兵,向北进军。八月,桓温挥军渡过伊水,与羌族首领姚襄军战于伊水之北,大败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在洛阳修复了西晋几个皇帝的陵墓,又多次建议东晋迁都洛阳。但是东晋朝廷只求苟安东南,无意北还,又对桓温的北伐抱消极态度,桓温只好退兵南归。到359年,中原地区被慕容氏的前燕政权所占领。 363年,桓温被任命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第二年又兼扬州刺史。桓温身为宰相,又兼荆扬二州刺史,东晋大权全掌在桓温之手。369年,桓温利用执掌的权力,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政权。这年四月出发,六月到金乡(今山东金乡)。桓温率水军经运河、清水河进入黄河,一直进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薄酒重要渡口)。前燕王任命慕容垂为大都督,率五万军队前往抗击,另派将领截断晋军粮道。晋军与燕军数战不利,粮道又被截,储备将竭。桓温被迫撤军,从陆路撤还。慕容垂率8000轻骑兵追击,打得晋军溃不成军,斩晋军三万余。桓温败归后,所收复的淮北土地重又丧失。 桓温北伐,为其带来极大声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请迁都洛阳,并让昔日南渡江左的士庶一律北徙。虽然当时洛阳正受前燕所攻,侨姓士族更加是不愿放弃南方北归,但因朝廷畏惧桓温,竟然没有人敢首先出言谏止,而只有孙绰敢上疏反对。当时朝廷更打算派侍中劝止桓温,可见桓温在当时的威望极高,足以动摇朝廷。然而,桓温北伐其实得不到举国同心支持,故申胤才有言:“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乘阻以败其事。”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回,就已令桓的威望大降,只仍因其权倾朝野,故此促使他放弃外讨增加名望,转而对内行废立,于是桓温在太和六年(371年)废黜晋废帝,并且诬陷武陵王司马晞等人,遂更令其威势比皇室更盛。然而,始终因为此败,桓温无法达成其篡位计划,始终受制于王坦之和谢安等士族人士。桓温大败后,北伐之事亦再没进行。 桓温虽在第二次北伐夺回洛阳,但进兵时占据的司、兖、青、豫地区其实在桓温班师后就被前燕所陷,数年后洛阳亦得而复失,可见战果其实不甚持久。 桓温在第三次北伐后耻于大败,将罪责归于未能开通石门水道的袁真。袁真不甘心被诬,于是向朝廷申诉,然而朝廷怯于桓温而不敢处理,袁真于是以寿春降燕。桓温直至太和六年才平定。 桓温北伐过后,东晋的北伐行动亦暂告一段落,而前燕与前秦亦因第三次北伐合作而派使者互相往来。然而,前燕使者郝晷见燕政不修而前秦大治,竟向王猛透露前燕虚实。另外,慕容暐后悔当日割虎牢以西土地的承诺,竟然反悔不给,于是触怒前秦天王苻坚,开始进攻前燕。前燕终在前秦的军事行动下亡于前秦。前秦渐渐崛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