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节假日 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一块带有斑斑字迹的黄帛出现在今天开封市西棚板街一带上空,在京城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忽忽悠悠,落到了皇宫左承天门屋脊的尖角之上。 天降符书,此事非同凡响,守门军士发现后层层上报,消息很快直达国家最高首脑。宋真宗赵恒立刻表示出非同寻常的关注,《宋史》记载,他把黄帛称为“天书”,大张旗鼓召集百官到朝元殿启封。对于这封信的性质,赵恒显得信心十足。 果真,这是一封寄自老天爷的表扬信,宣扬赵家天下君权神授并勉励其抚育苍生。赵恒看后无比感动,一种“奉天承运”的感觉油然而生,大臣也高呼这是祥瑞。老天爷如此垂顾赵宋,这是天大的喜事,赵恒随即拍板,设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左承天门改名为左承天祥符门,年号也变更为“大中祥符”。 这片来历不明的黄帛,不经意间就影响了历史,并在休假发展史上开启了极具个性的宋代“从天而降”模式——“天书”显然是伪造的,但官员们自此获得的福利却是实打实的:放假五天,尽情欢娱。七十多年后,天庆节假又扩展到了七天。而自赵恒开始,老天爷似乎成了北宋皇帝的“笔友”,“天书”不断降临,于是“惊喜”连连,由此设置的各种节假逐渐增多——因为灵异事件而设置节庆,竟然喧宾夺主,成了宋代公休制度的一大特色。 “天书”降临民众休假 根据北宋人所著的《文昌杂录》,北宋沿袭了唐代的十日一休沐惯例,官员每月休息三天,全年36天,而节庆假日则多达77天,包括元日(正月初一)、寒食、冬至、天庆节、上元节共计5个“黄金周”(各休七天),天圣节、夏至、先天节等7个三日假,以及立春、清明、端午、天祺、天贶等21个单日假。旬休与节庆假相加,宋人享受的法定假日总共有113天。至于探亲假、婚假、丧假等官吏们的私人假期,宋代的规定与唐代大体相同。此外,皇帝、皇太后的生日、忌日等也有天数不等的休假,比如忌日假,大忌十五天,小忌四天,总体而言,宋代的休假比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历史上假期最多的朝代。 犯人、雇工也能休假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在休假上的创新倒还不止于“天书”,还有两项务实之举。 一项是休假不再为官吏们独享,给国家服役的人以及被安排了工作的流刑犯人,也会在特定时间里享受假期;在官营的手工业作坊里,雇佣工们也能享受部分节假,比如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至少两次颁布诏令给全国盐矿工人送温暖,要求元日、冬至、寒食、天庆四节“各给假三日,衣粮、料钱如旧”。 另一项创举是,由于节日繁多,为了不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宋代将休假分为“休务”和“朝假”两种。休务就是彻底休息,不上朝不坐班,朝假则是逢皇帝不坐殿,官员可以不上朝,只须在官署里值班。每个节假,休务和朝假怎么搭配都有具体规定,比如,冬至、寒食等大节的七日假,休务5天,朝假2天;夏至、腊日等三日假则都是朝假,不得休务。当然,朝假即使要坐班,因为无须上朝奏事议事,朝官们实际上也轻松很多。 除去跟西夏、金国交战的几个特殊时期,北宋官吏们的休假很少受影响,所以闲暇时光颇多,日子久了,正经的上班时间也不免懈怠。沈括《梦溪笔谈·讥谑》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朝廷掌管文史等事务的翰林馆阁的考勤规定每天晚上要有一人值夜班,但轮值的官员往往找借口不去,最常用的一个理由就是“腹肚不安”,要求“免宿”。时间长了,值夜记录的“宿历”反倒成了满满一本病假集,被官员们戏称为“害肚历”。 这种作风应该不是个案,官员们一有闲暇便纵情享乐,流连勾栏瓦肆,郊游踏青。即使有休务与朝假之分,过多的节日难免让官吏队伍松懈涣散,宋仁宗时,终于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给皇帝上奏折要求缩减假期。 这人是谁呢?没错,包拯,也只可能是包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