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避暑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物质生活要求,中国人尤其在吃上面苦下功夫,练就了传承五千年的中华美食。那么远在千年前的宋朝人都吃什么?他们甚至都能吃上冷饮了? 宋朝饭局吃什么? 花生是到了明朝才从美洲引进过来的新物种,宋朝人根本就没有见过花生,所以不可能做出花生糕,更不可能把它搬到皇帝的餐桌上。 宋朝人不光没见过花生,还没见过玉米、辣椒、红薯、土豆、葵花籽、菜豆角,以及水果里的菠萝和苹果。这些食材搁在今天非常普通,到处都是,可它们统统都是最近四五百年才从美洲移植过来的“进口货”,宋朝绝对是没有的。可惜绝大多数现代人并不了解李开周所说的这些知识,以至于开封夜市上某些摊贩叫卖红薯泥,敢于说它是“宋朝娘娘的美容品”,以至于金庸先生会在武侠小说里让宋朝大侠就着花生米和菜豆角喝酒,以至于某些穿越文学作家仍然将青椒土豆丝和辣子鸡丁当成大宋餐馆里的家常菜。 刨去这些没有的食物种类,宋朝的食材仍然很丰富,换句话说,没有的只是非主流,不影响大局,不影响宋朝饮食文化的丰富和诱人;再者说了,虽然有些东西宋朝人吃不到,可人家也不用像咱们现代人这样天天接触各种非法添加剂啊! 宋朝冷饮 宋朝冷饮的种类特别多,除了冰雪甘草汤、雪泡梅花酒这些,还有“凉酸浆”、“木瓜浆”、“葡萄浆”、“杨梅浆”,以及各种各样的“渴水”:包括“杨梅渴水”、“荔枝渴水”、“葡萄渴水”、“香糖渴水”、“林檎渴水”、“木瓜渴水”……什么叫“渴水”?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让人消暑解渴的水,不过这样理解并不准确。 在宋朝冷饮当中,“浆”是一个大类,“渴水”是另一个大类,这两大类冷饮的加工方法完全不一样。浆指的是直接制成的冷饮,而渴水则是先从水果里面提炼出浓稠的精华,等到出售的时候再舀一点点精华放到一大碗冰水里,搅匀以后才能喝。 宋朝人最喜欢用木瓜做冷饮,做木瓜浆的过程跟做木瓜渴水的过程差别很大。怎样做木瓜浆?找一个半熟的木瓜,把盖儿削掉,把瓤挖净,把蜂蜜倒进去,注意不要倒满,然后盖上木瓜盖儿,放到一个叫“签”的竹编炊具里面(“签”这种炊具是宋朝人的一大发明),有盖儿的一面朝上,防止蜂蜜漏出来。把签放到箅子上,箅子下面添满凉水,盖上锅盖,用小火把木瓜蒸软。然后把木瓜拿出来,把里面残存的蜂蜜倒掉,捣成木瓜泥,用凉水和匀,可以直接喝。 而木瓜渴水是怎么加工的呢?是把木瓜的果肉切成小块,用蜂蜜和水慢慢熬,一边熬一边搅拌,直到锅里一滴水都没有了,只剩下黏稠的蜂蜜木瓜泥,而且那木瓜泥已经熬出了果胶,用筷子一挑,能挑很长而不断,再熄火起锅,把木瓜泥盛出来,装到小坛子里,密封严实,什么时候想吃冷饮,打开坛子,用筷子挑一点木瓜泥出来,在冰水里搅一下,整碗冰水都会变得又香又甜,有浓郁的木瓜香味。 再比如说葡萄,如果做葡萄浆,直接把葡萄捣碎,去皮去渣,过滤干净,加点冰水就可以喝;而要想做葡萄渴水,就得用小火慢熬葡萄汁儿,一边熬一边搅拌,直到锅里看不见水,只剩下黏稠的果胶。 当然,宋朝的冷饮同样也能让人拉肚子。前面说过,当时没有人造冰,做冷饮时用的冰块都是天然冰,天然冰是从江河湖海里凿出来的,含有很多杂质,用来降温毫无问题,直接饮用就有点儿不健康了。 宋朝人已经注意到了吃冷饮的危害。南宋有个叫陈直的人,写了一部《寿亲养老新书》,该书劝诫人们少吃冷饮:“承暑冒热,腹内火烧,遍身汗流,心中焦渴,忽遇冰雪冷浆,尽力而饮,承凉而睡,久而停滞,秋来不疟则痢。”夏天炎热,光想吃点儿凉东西,碰上冷饮使劲吃,吃完趁凉快就睡觉,时间一长,病根儿就留下来了,到了秋天肯定犯病,不发羊羔疯,就得闹痢疾。他说得很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