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听着特别耳熟,但却不知道是从谁口中传开的,这样不讲道理灭绝人性的话怎么会成为一个朝代的至理名言呢?宋朝是否对于妇女改嫁真的不讲人情呢?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出处 《程氏遗书》卷二十二,载有程颐与某人的一段对话:“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娶),以配身也。若取(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颐这段话所针对的是男、女两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言,男人娶寡妇为妻,是一种失节行为;寡居的女子改嫁,也是失节行为。一个人即使贫困致死,也不能失去品节。虽然这段话是从程颐口中说出的,但是要论把这种理论“发扬光大”的还是另一个理学家朱熹。 朱熹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在程颐去世了将近70年之后,朱熹有书信致其友人陈师中,信的内容是讨论陈师中妹妹的改嫁问题。陈师中是宰相陈俊卿第二子。他的妹夫郑自明刚刚去世一年,妹妹就准备改嫁了。朱熹在信上是这么说的:“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况伏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不敢直前,愿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反正就是劝人家妹妹守节当寡妇,可以成为天下的表率。写完这封信之后,朱熹可能已经预感到没有太大效果,索性也直接给陈师中的父亲陈俊卿去信一封:“自明云亡,忽将期岁,念之令人心折。其家想时收安问。熹前日致书师中兄,有所关白,不审尊意以为如何?闻自明不幸旬日之前,尝手书《列女传》教条,以遗其家人,此殆有先识者。然其所以拳拳于此,亦岂有他?正以人伦风教为重,而欲全之闺门耳。伏惟相公深留意也。”但是朱熹的热心人家根本不领情,该嫁妹妹嫁妹妹,该嫁女儿嫁女儿。 宋朝人民无视守节 总之,理学家们提倡归提倡,然而现实中的人情归人情。想改嫁的照样改嫁,谁也管不着。可见宋代社会对妇女改嫁问题,并没有形成像后来明清时代那样的强制风气,理学家的言论影响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其实终宋一朝,没人拿程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当回事。所谓“震动乎宇宙”,还得等到明朝那一班将程朱理学当成仕途敲门砖的文士卖力鼓吹,才成气候,才形成大明王朝全国各地无处不有贞节牌坊的奇观。 程朱理学虽然是一个时代学问的巅峰标志,然而其中必然还是残留封建糟粕的,宋朝的后世明朝却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取其糟粕当精华,也是实在可笑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