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建筑群北京宫殿,曾经有二十四个明、清皇帝在其内统治中国达五个世纪之久。宫殿的营建始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共建房八千三百五十间。共建房八千三百五十间。其后历明、清两朝,宫中建筑物屡有重建、增建,但宫殿的总体规模与布局框架在永乐时代已经奠定,以后的变化只是局部性的。 明初营建这座宫殿是在元朝大内旧宫的基址上进行的。元朝覆灭时,大内旧宫未遭破坏,后来被改成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就将旧宫全部拆除,再按照南京宫殿的模式重建新宫。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北京宫殿。 北京宫殿中的“外朝内廷”、“东西六宫”、“三朝五门”、“左文华右武英”、“左祖右社”、人工堆作万岁山等做法,是仿照明初南京宫殿的模式,连殿宇门阙的名称都与南京相同。但北京宫殿也有所发展。首先,规模比南京大。所遗南京紫禁城基址南北方向深度约比北京紫禁城少200米,南京午门东西方向宽度仅为北京午门的四分之三。其次,离宫、园林有所发展。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只是利用元代遗留的太液池而无所兴作,明中期以后,这里的亭台殿阁不断兴建并扩大开挖太液池,使之成为重要的皇家园林。此外,还把一处习射用的“东苑”建成为山水花木与殿阁交相辉映的离宫,称为“南内”。最后,又把万岁山建成离宫区。 建筑北京宫殿只化了四年时间,这么大的建筑群能在短时期内完成,显然和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技术的优点是分不开的,但也和提前备料有关。早在永乐五年,明成祖就派大臣们分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运木料。砖的生产主要依靠山东临清和江苏苏州两地,其中苏州生产的铺地方砖质地细密,坚实耐磨,尺寸可达10厘米×80厘米×80厘米,被称为“金砖”,由于制作过程复杂,从取土到成砖需要有一年的时间。石料采自北京西南郊房山,是一种称为“汉白玉”的大理石,色白而质匀。琉璃瓦则在京郊设窑烧制,有黄、绿、蓝、黑等色。 木构架建筑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易遭火灾,北京宫殿建成后的第二年(1421年),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因雷火被焚,第三年(1422年)乾清宫又被焚。重建后的三大殿又于公元1557年及公元1597年两次焚毁。在建筑布局上,主殿两侧用斜廊联结东西庑、三殿之间用穿堂联结的办法,又造成一处起火延及一大片的严重后果。虽然当时也采取了一些防火措施,例如廊庑每隔若干间设一道防火墙,屋面基层内加锡片,后宫各庭院之间用高墙分隔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防雷措施及布局上的缺陷,终未能防止火灾的发生。 黄琉璃瓦、汉白玉台基与栏杆、红墙、青绿色调的彩画,这是北京宫殿色彩的基调,在蓝色天幕笼罩下,格外绚丽璀璨,显示了皇宫的豪华高贵、与众不同的氛围。按照“五行”说,青、白、红、黑、黄五方位色中的黄色代表中央,是皇帝所在。因此,琉璃瓦以黄色为最高等级。北京宫殿主要建筑用黄琉璃瓦以显皇威,即源于此。 紫禁城 新建的大内宫殿仍沿旧宫基址的原有轴线布置,但向南移动了0.5公里左右。宫城(紫禁城)面积约73公顷(760米×960米),四面开门,四隅设角楼。全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供处理朝政、举行典礼、召见大臣、接待宾客等用;内廷是皇室居住、生活的场所。外朝以中轴线上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为中心(三殿用穿堂联结),左前(东)方配置文华殿,右前(西)方配置武英殿,形成“品”字形格局。 文华、武英两殿都是皇帝的别殿(便殿),是皇帝召见臣下和斋居之所。文华殿又是读书、授课的地方,殿内供有孔子像。武英殿又作为皇后生辰时大臣们的“命妇”在此进贺的场所。内廷的建筑以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为中心(三宫也以穿堂相联),这是皇帝和皇后的住所。在中宫的东侧有东六宫及东房五所,西侧有西六宫和西房五所,供妃子和宫女们居住。东西六宫中靠近三宫一侧的中间一宫是“贵妃”所居。 此外,内廷还有供皇太子和皇子们居住的瑞本宫,祭祖用的奉先殿(内太庙),先朝宫妃养老的仁寿宫,以及管理宫内事务的各种司、局等建筑分布于东外侧;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咸安宫和一些佛寺、道观等建筑则布置在西外侧。在紫禁城中轴线的最后部分还有一处小园林——御苑,园中亭榭、树木、假山的布局接近对称,缺乏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和情趣,聊备一格而已。靠近西、北二面宫墙的周边地带,还有称为“廊下家”的供应皇室生活必须的各种库房。 太庙和社稷坛 在紫禁城前两侧还有二组重要建筑群,东侧是太庙,奉祀皇帝历代祖先,这是皇权世袭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西侧是社稷坛,坛上铺五色土——东青土、南红土、西白土、北黑土、中黄土。土由各地州府送来,这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两组象征意义极强的建筑是根据传统的“左祖右社”的形制来布置的。 由奉天殿向南沿中轴线布置有五座门,依次是: 一、奉天门,门屋内设御座,是皇帝每日朝见群臣裁决政务之处。门前庭院两侧东、西庑内是编写《起居注》和《实录》之处(前者记录皇帝生活起居,后者记录朝廷大事),记载典章制度的《会典》也在这里编写; 二、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百官上朝在此门前等候,征战班师时,则在门前举行献俘典礼。门的形式是从唐宋的门阙演化而来,在“冂”形平面的高台上建造木架建筑,下通五个拱券门洞,是一座庄严雄伟的城门建筑; 三、端门,也作城门形式,但无实际用途,是礼制上所需的仪门; 四、承天门,形式和端门相同,是皇城的正门,皇帝颁布诏书、最高司法机关秋天判处重囚都在门前举行; 五、大明门,是皇城的外门,门外就是市区。 按照儒家对礼制的解释,皇宫有三朝五门,“三朝”是外朝一、内朝二,或称大朝、常朝、日朝,在明北京宫殿中就体现为外朝三殿。但实际使用上每日朝见主要是在奉天门举行的,只有元旦和冬至等大朝会、皇帝生日贺礼及大宴会等才在奉天殿举行。而华盖、谨身两殿仅作为召见臣下、赐宴亲王、皇帝更衣等用途。 “五门”就是上述从奉天门到大明门延展在1.5公里距离上的五座门。“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象征意义于此可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