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翎腰刀 我有雁翎刀,寒光耀冰雪。明代士兵用的刀都是雁翎腰刀,这种到后来被日本学去,改造成了倭刀。雁翎腰刀之所以成为明代士兵的制式刀是有道理了,雁翎腰刀有着和普通刀不同的优势。 雁翎腰刀是什么 毛伯温出征之时,明世宗赐一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平安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腰刀的称谓最早见于《魏书·傅坚眼传》中的一段记载:“萧斌遣乾爱诱呼之,以腰刀为信。”但是这里所叙及的“腰刀”与明清时期流行的“腰刀”还不一样,指的是整个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所流行的一种被称为“环首刀”的佩刀。当北宋、辽、金之间的战争发展到白热化的时候,一种更为接近明清腰刀的刀类兵器出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收藏有一把黑龙江肇东八里城出土的铁战刀,这把刀刀身上带有铭文:“大定二十九年大府造”。 “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大定二十九年为公元1189年。这把铁刀全长87cm,刀身宽3.7cm,刀锋近尖处上翘,刀柄为扁平的直形,其上套有椭圆形片状刀镡,刀首已经不知去向,装柄的木材和缠绕刀柄的绳索也已经腐烂不存。 雁翎腰刀的特点 明清时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点为,刀身较为平直,刀尖为略上翘的圆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处多开刃,一般称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无反刃,形式上更近于金战刀的样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纵贯整个刀背)。刀身宽为4~5cm,脊厚0.6~0.7cm(最厚处达1cm),刀身断面为等腰三角形(这种刀身断面被称为“平造”),全长多在90cm左右,刃长70~80cm,刀柄长15~20cm,刀全重1~1.5kg。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为一条,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数条,而且血槽的形状多很复杂。传世的腰刀中雁翎腰刀的数量很多,例如:沈阳故宫博物院现存有清太宗皇太极的御用宝刀,该刀全长94.5cm,刀身最宽4.5cm,脊厚0.7cm,反刃长约10cm,双面共4条血槽,平直的木制缠绳刀柄,刀首为双弧形,刀镡为椭圆形,锻造精细,刀刃至今仍很锋利。刀身根部为直刃三分之二开始向上弯曲的是雁翎刀,刀身根部开始弯曲的是柳叶刀。雁翎刀身弧度小,刀尖窄且略上翘,柳叶弧度大,刀尖部宽。 雁翎腰刀杀伤力强,使用方便,是冷兵器时代的一大杀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刀,明朝军队面对倭寇才能更得心应手,杀敌毫不手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