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平天国的领导人都非泛泛之辈,但仍然为湘军所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曾国潘的湘军在晚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之所以这支军队会这么牛,原因主要有两个,可以简单归结为:制度保障、利器在手。前者指的是曾国潘针对绿营的弊端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后者指的是湘军水师的建立。 制度保障 制度一:兵为将有。在湘军兴起之前,清朝制度规定,遇到大规模的叛乱,由朝廷指派钦差大臣主持军务,兵员由朝廷指派,粮饷、军械等都由朝廷派发。这样一来,无论是总督、巡抚等文官,还是提督、总兵等武官,掌握的军权都很有限。曾国藩编练湘军,兵员由自己招募,粮饷、军械自己筹办,摆脱了朝廷的控制。湘军实际上成了湘军诸将的私家军。 此外,曾国藩还改革绿营的征调制度,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架构,确保湘军控制在他的手中。绿营的征调,是一种东拼西凑的做法,其结果便是“兵与兵不相得,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将又各不相下”,战斗力低下。 湘军则不同。湘军的招募,均由统领亲自坐镇,不假手于他人。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官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官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由于是自行招募,所招的人大多是亲朋戚友。这样一来,所有的人都愿意为直接上级拼命。这与一盘散沙的绿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曾国藩凭借着这些手段,牢牢地掌控着湘军,从而确保湘军听命于他。这是湘军成功的根本。否则,让朝廷瞎指挥,湘军必败。 制度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江忠源编练新宁团练、罗泽南编练湘乡团练的过程中,都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曾国藩受两人的启发,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曾国藩抓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训话。就像农村每旬定两三天赶集一样,曾国藩每逢三、八的日子都会在全军面前训话。每月训话六次,每次几个小时。曾国藩手下的各级军官也仿效曾国藩,对部下训话。从这个层面来讲,湘军不仅是军队、大家庭,也是一所学堂。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这种耳提面命的训话,对保证湘军良好的精神面貌起到了巨大作用。 训话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忠君爱国、爱护百姓。曾国藩尤其注重后者。当时的绿营兵骚扰百姓的情况很严重,曾国藩发誓改变这一局面。在训话中,曾国藩反复陈说爱护百姓的重要,希望以此唤醒士兵们的天良,使他们做老百姓利益的保护者,而不是践踏者。此外,曾国藩还编写《爱民歌》等通俗易懂的歌谣,让士兵们传唱,从而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受到教育,懂得爱护老百姓。 制度三:设立长夫。绿营未设长夫,出征时需要征发大量民夫。强拉民夫的事件经常发生。曾国藩针对这一弊端,在湘军中设立了长夫。长夫所做的事,和民夫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民夫是临事征集的,而长夫是固定跟随军队的。不用征夫,湘军骚扰百姓的事件较之绿营少了很多。 制度四:强化训练。曾国藩对训练抓得很紧。曾国藩练兵的重要特色是早起。每天天还没亮,湘军士兵就必须起床训练。曾国藩也同时起来,去各营视察训练情况。事实证明,经常早起能够振作精神。早起训练成了湘军保持朝气的重要手段。在一天的其他时间段,湘军也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训练,按照曾国藩的说法,达到了“无刻不练”的程度。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是湘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制度五:高薪。绿营兵的饷银,分为战时和非战时两种。战时饷银很高,所以太平军起义才两年,清廷的国库就空了。但非战时的饷银很低,不足以养家,所以绿营兵大多有自己的副业,对军事训练采取敷衍的态度。由于平时缺乏训练,这些人到了战场上就只能打败仗。对此,曾国藩深有感触。在建设湘军之初,他发给士兵们高薪。每名湘军士兵的月饷为三两多银子,足以养家。这样一来,湘军士兵不会分心,战斗力也就有了保证。 制度六:结硬寨。它最初的提倡者是罗泽南,后来经曾国藩大力推广,得到众多湘军将领的认可。湘军非常注重壕墙的建设。每行军到达一个新的地方,第一个任务就是建设壕墙。即便只是临时过一夜,也要建设壕墙。壕墙不仅是自卫的重要工具,也是置敌人于死地的重要手段。湘军遇到防守严密难以立即攻克的城池,往往将其围住,然后四面建设壕墙,一面对付城内的敌人,一面对付城外的敌军援兵。九江、安庆、江宁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都是这样被湘军攻克的。 利器在手 制度是成功的保障,但仅仅有制度而缺乏利器的话,湘军还是不能成功。湘军有利器,那就是湘军水师。 湘军水师在湘军与太平军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厮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配合湘军陆师攻占战略要地。比如1860年,湘军水师配合降将韦志俊部攻克枞阳,切断安庆太平军的补给通道。 第二,直接配合陆师作战。比如1858年,杨载福、彭玉麟督率湘军水师发炮配合李续宾部,攻克九江。 第三,阻断长江两岸的联系。比如1861年,彭玉麟率领湘军水师横截长江,使太平军陈玉成部无法渡江攻打武昌。 第四,利用水道运兵运饷。在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物资比陆路快捷许多。太平军后期之所以陷入被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水道大多被湘军占领,运送物资相当困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