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格雷的处刑 由于在位时间过短,简·格雷甚至不被认为是英国女王。简·格雷登上王位时身不由己,她恐怕从未想过要成为英国的君王。仅仅九日的执政生涯让人唏嘘,而更让人惋惜的是,这位美丽的少女在其被废黜后半年被送上了刑台,她将被无情地杀死。《简格雷的处刑》是H·保罗·德拉罗根据这一事件创作的油画作品,不妨从这幅油画中看看这位九日女王。 《简格雷的处刑》这幅画即是女王被斩首的那一幕,蒙住双眼的格雷在神父的指引下,摸索着断头台的位置,好自己将头枕在上面。行刑地点在伦敦塔内,两个侍女无助的靠在圆柱哭泣,女王刚刚脱下象征着身份的王家披风与首饰,头发扎于侧面,以免刽子手的刀斧打滑,仅仅一席洁白无瑕的丝质长裙,清清白白,却要没了性命。 简·格雷出身名门,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外孙女,自小接受贵族式的教育,她通熟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意大利语。因为父亲和老师的影响,本人是个坚定的信教徒,十分喜欢读书,学者罗杰·阿舍姆来访时发现她在读柏拉图的书,她说道:“在我父母面前,我无论是站,是坐,还是走;是吃,还是喝;是高兴,还是悲伤,我都必须读书,因为它是如此重要,如此完美,就像上帝创世一般,如果不的话我就觉得我像受到威胁,受恐吓一般如同身在地狱里。” 眼见这个美丽的少女,竟要遭受如此残酷的劫难,着实令联想的人惊心动魄。她从未想过成为王后,也对此没兴趣,却身不由己的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断头台被铁环固定,其下铺着黑布与稻草,以便斩首结束后吸收鲜血。 如果按照亨利八世的逻辑发展,简·格雷绝不会成为女王,自然也谈不上招来杀身之祸。 完成宗教改革后,手握政教大权的亨利八世,以新教立国,政教合一,但并不代表着天主教保守势力被消灭。在他去世后,其子爱德华六世身患肺结核,体弱多病,9岁即位,16岁时便去世。按照亨利八世的遗嘱,继承顺序即玛丽·都铎(即著名的“血腥玛丽”,信仰天主教)、伊丽莎白(更著名的伊丽莎白女王,信仰新教)、简·格雷的母亲、简·格雷。我们的女主角身处第四位,压根就不用操心这件事情。 可偏偏,爱德华六世本人希望将王位传给新教徒。而权臣诺森伯兰公爵,格雷的舅舅,也不想信仰天主教的玛丽即位,他为了自己的权利,安排自己的儿子与简·格雷结婚。新教势力思来想去,一番经营,还与议会合作拟定了继承案,将前两位都排除在外。 可惜的是,这两位才是历史书里真正的女主角。 玛丽即著名的“血腥玛丽”,曾下令烧死300位新教徒,另一位伊丽莎白女王就更加著名了。 玛丽的母亲是西班牙国王的女儿,背靠着当时最为强盛的西班牙王室与天主教势力。 如果简·格雷的舅舅能够领军摆平玛丽,事情或许还有转机,可惜她身边的是不折不扣的猪队友。 爱德华六世方一去世,玛丽便头也不回的逃出伦敦,聚集起自己的追随者,诺森伯兰公爵领军前去讨伐,但这也令伦敦城内空虚,毫无根基可言的格雷无法控制议会,随着其舅舅被玛丽打的节节败退,议会倒向了玛丽,宣布玛丽女王才真正合法。 1553年,诺森伯兰公爵征讨玛丽失败,玛丽重回伦敦,逮捕了简·格雷和她丈夫,囚禁在伦敦塔中。 诺森伯兰公爵为了活命,曾向玛丽求饶放弃新教信仰,被砍头。 玛丽也清楚简·格雷完全是被操控的木偶,看在血缘关系上,放她一条生路,只要她放弃新教信仰,被拒绝。 与此同时,简·格雷的父亲领导着一批新教徒发动了叛变,反抗玛丽女王,这要了亲命,从舅舅到爹,两人联手令简·格雷再无活路,被指控以女王的名义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她被判决“按女王的意愿,被活活烧死或斩杀”。 而从画中的神父,很有可能即是劝说她改信天主教的约翰·费克纳姆。他整整劝说了简·格雷三天,却没能改变他的信仰,最终这位神父成为了格雷的朋友,并见证了她的死亡。 登基半年后,简·格雷的死刑开始执行。她的丈夫首先被处决,简·格雷在行刑前说了这番话: 善良的人啊,像法律所宣布那样,我的生命将被结束,事实上,实际上,我认同违抗女王是非法的。但是按我的意愿与利益来讲,我由衷渴望我的罪责就此洗清,在上帝面前,在你们——笃信基督的人们面前,在今天。 然后她用英语背诵了圣经中的诗篇,并把手套手帕递给了女佣。随后她宽恕了行刑的刽子手,并希望他动作快点。她还问,“你能在我不躺下的情况下,砍下我的头吗?”刽子手说不能,于是简·格雷蒙住了自己的眼睛,如同画作上一般,但她没能摸索着找到正确的地方躺下,她哭喊“我在哪?我该怎么办?” 也正如画作一般,是神父帮他找到了栖身之所。她说了最后一句话:通过你的手使我的灵魂受恩宠。 如今,斩首简·格雷的那柄长斧依旧在伦敦塔中,画面右侧的红衣男子即刽子手,对于西方的斩首而言,失败成功率着实不低,比如后来的苏格兰女王玛丽 斯图亚特,便是第一刀砍在了后脑勺上,第三刀方才把头砍下来,因此,他的腰上还有一把匕首,以便割下简·格雷的头颅,绳索则是用来束缚住这个弱女子的手臂。 这幅惊心动魄的作品,在1833年由法国学院派艺术家保罗·德拉罗什绘制,可以说完整而真实的还原了简·格雷被处死的全过程。在1902年时,由藏家切勒斯莫尔爵士将其捐赠给英国政府,目前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德拉罗什用自己的画笔,穿越时空,捕捉到那一瞬间主角的悲欢离合,并将它重新诠释给观者,令那些干瘪的文字重新恢复生动的形象,从而让每一个观看者切身体会到身处大历史中的不幸与悲愁,这正是历史画这一题材的灵魂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