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奇迹 韩国是如何成为继日本、新加坡之后的第三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呢?这还要追溯到朴正熙总统在任时期的韩国,也就是这位总统一手缔造了所谓的“汉江奇迹”。而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确实就像一场奇迹,这在朝鲜战争时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汉江奇迹背景 朴正熙一生忘情于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上台后为韩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汉江奇迹”的缔造者。同时,对朴正熙也有负面的评价。朴正熙政权不顾人权对新闻传媒和言论自由进行限制。朴正熙执政期间使得当时韩国电影处在萧条状态。许多人把这一时期当成韩国电影业的谷底。 朴正熙认为当时的韩国不具备民主自由的条件。在他看来没有经济的振兴是不可能有民主的。他认为贫穷使得国家变得脆弱,因此他把消除贫困而不是建立民主国家当成头等大事。朴正熙不但限制言论自由,而且对反对他的人进行逮捕、镇压。朴正熙建立的韩国中央情报部在当时是个令人生畏的机构。 1973年1月12日,朴正熙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要改造工业结构,扩大产业基础;要发展综合化学、造船和机械工业,有必要引进最新技术,建设大型工厂。将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同时并进,赶超朝鲜的意志。 汉江奇迹过程 五十年代韩国的经济基础很薄弱。在日本统治的殖民地年代,日本按照南农北工的计划开发朝鲜半岛。因此造成了朝鲜脱离日本独立时大部分重工业即战略工业在北方的局面。金属工业的90.1%、煤矿和铁矿的100%、化学工业的81.8%、电器机器工业85%、发电量92%在北半岛。纺织工业84.9%、印刷业89%、食品工业65.1%和农林水产业82.6%在南半岛。 建国时的韩国是个比较纯粹的农业国,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体系。其经济基础还是农业以及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少量轻工业。在这种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可循。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苏联模式。但是无论日本模式和苏联模式,都首先需要国家有最起码的基础设施:国家要有公路和铁路,有海运航线,有电线和全面的邮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较高比例的对工业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质公民。 这一切,韩国都很缺乏。所以就必须先补这一课。50年代的韩国做的主要就是这些事情。修公路,修电线杆,建设发电厂等最基础的基础设施,还有公民的扫盲。这点的工作成效显著:1945年,韩国人的识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此外,纺织、制糖、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当然这一切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并非立竿见影的。不过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是50年代的基础建设为后来的经济起飞积蓄了势能。韩国在70年代初期,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只有320美元(1972年)的国家,走上了同时振兴造船、电子、机械、钢铁、汽车、石化、原子能等技术集约型核心产业的道路。根据“选择和集中”的原则,各领域选定1,2个民间企业,在选址、公路、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1973年7月3日,韩国重化工业的像征年产103万吨的浦项钢厂,经三年建设得以竣工。浦项钢铁的产量1978年达到550万吨,1981年增至850万吨。现代造船厂于1975年竣工。是郑周永受到朴正熙的支持下飞到西欧弄来的贷款竣工的。1976年现代汽车开始出口“小马(PONY)”车。 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完成的产业结构改造,韩国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 1973至1979年,韩国制造业年均增长了16.6%,1980年重化工业在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54%。 1973年11月8日,韩国政府颁布了“节能一期措施”。其具体内容包括:节省5%的暖气燃油;2公里左右的距离不坐车;在日常生活中彻底履行“白天关灯”制度;对新建广告霓虹灯和浴池的审批进行管制。当年10月,第4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给刚刚宣称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韩国经济带来巨大危机。 1974年韩国经济增长率为8.1%,出口比上一年增长了38.3%,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7.1%。国家经济发展第三个5年计划期间(1972年至1976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1%。 韩国经济被称为汉江奇迹,除高速互联网服务闻名世界外,韩国造船业亦是全球第二、轮胎业全球第三、合成纤维生产及纺织业居全球第四、汽车生产全球第五、钢铁生产全球第六。韩国已成为公认的发达国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