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三国 >

曹植

http://www.newdu.com 2017-08-30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别名陈思王、陈王,曹操之子,汉魏之际文学家,著有《白马篇》、《洛神赋》、《七哀诗》、《飞龙篇》等作品。曹植少年时便才气逼人,散文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是诗歌史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太和六年(232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葬于东阿鱼山,谥号思。
    人物生平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1]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讷、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徒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徒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读佛经,并在鱼山闻梵,创作梵呗。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七步诗曹植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曹植怎么死的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与甄宓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曹植与河北第一美人甄宓离奇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东汉时期,曹植之父曹操在攻破邺城之后,收留了袁绍的次媳甄宓。在华堂庆宴之时,曹操和曹彰、曹丕、曹植父子四人均为甄宓的美貌所打动,其兄曹丕出于政治上的野心迎合父亲,爱而不露,曹植则真诚求爱,终得甄宓动情,赠以随身玉佩定情,两情缱绻。然而小人崔琰为了自己的目的,暗中施计,以桃代李,致使甄宓成了曹丕的妻子。从此曹植和甄宓均陷入了痛苦的泥淖。数年后,曹丕取得皇位,为其妻和曹植的爱情而妒火中烧,逼曹植7步吟诗,贬出京城,并暗杀了甄宓。曹植空遗满腔悲愤,对水悲吟《洛神赋》。
     曹丕曹植
    同胞兄弟的曹丕与曹植,为了争得父亲的欢心,勾心斗角,由来已久,儿童时代的手足之情已经蜕尽。在他们的周围,各有一批人为其效力,出谋划策,集中到一点是赢得继承权。杨修、丁仪是曹植的拥护者。丁仪投向曹植,乃出于对曹丕的怨恨。曹操听说丁仪才干非凡,准备把爱女嫁他。征询曹丕意见时,曹丕说:“丁仪有只眼晴瞎了,妹妹嫁他不会有幸福的。”于是作罢。后来,曹操召见丁仪,交谈之后,十分钦佩,相见恨晚,说:“像这样的人才,就是两只眼晴都瞎了,也应该把女儿嫁他。”可惜,这时曹操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都送进汉献帝宫中了。丁仪知道了前后情况,恨曹丕从中作梗,好事未谐,自然倒向曹植一边。
    杨修在曹操身边办事,对曹操的言行举动、思想感情最了解,深知曹植受到尝识。曹植也知道杨修的地位和作用,并钦慕他的才智。因此,双方主动靠拢,建立起不同寻常的友谊。曹植给杨修的信中说:“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说明了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曹丕与曹植争立太子,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此时发生了一件事,对曹植很不利。一次,曹操在铜雀台上,看到园林中游逛的曹植妻子崔绣花的绸衣,立即下令赐死。曹操这人非常节俭,不好华丽之物。他规定家属不准穿绣衣。他南下江陵,得了一批各种花色的丝鞋,带给家人,但明确规定,穿完为止,不准仿作。崔氏违背诫令,曹植有治家不严之责。
    虽然如此,倾心于曹植的丁仪兄弟俩,仍旧向曹操进言,主张立曹植为太子。两人很有才学,深为曹操尝识。弟弟丁异向曹操进言:“曹植聪明通达,学富五车,才华卓异,文章绝伦。普天之下的贤人君子不问少长,都愿意为他效死。这是上天的赐与,要大魏事事绵延,永无穷尽。”福泽绵延、大魏无穷这层意思,说到了曹操的心上。他早就表示效法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天意在曹家,取东汉而代之,是下一代的事了。那么,选择一个能担当如此重任的继承者至关重要。因此,他对丁异说:“曹植确实是我喜欢的。果真像你所说,我就把他立为太子,你看如何?”丁异回答:“这是国家兴衰、天下存亡的大事,不是我辈愚劣琐贱者所敢议论。古人说得好,知子莫若父,贤君能够了解臣下,慈父能够了解儿子,是由于相知非一事一物,相处非一朝一夕。你英明圣哲,洞察一切。今天提出这样的措置,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片刻而得,永垂万世,可喜可贺。”曹操听了非常高兴。
    从此,曹操对曹植经常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感情。曹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急欲与朝歌长吴质商量对策,但无缘无故,吴质无法进邺宫。急中生智,吴质躲进大竹篓子,放在车上,装作拖运垃圾,进入宫中。这事被杨修知道了,马上向曹操报告,曹操很恼怒,曹丕很快得知此事,十分惶恐,与吴质密商对策。吴质说:“不怕不怕,明天再来一次,把绸子放进竹篓就行了。”第二天,车子进入宫中,杨修报告曹操,立即派人查看。篓子里只有绸缎,没有吴质。这下适得其反,曹操对杨修有怀疑,而曹植结交杨修,诬告曹丕,也是心术不正。
    到底立谁为太子?曹操狐疑不决。他已经六十三岁了,再不立嗣,也许会措手不及。曹丕与曹植,各有党羽,出谋划策,你争我夺。如果名份确定,斗争自然停止,局面改观,官员齐心。找谁来商量此事?只有贾诩,老成持重,不偏不倚。于是召来贾诩,屏退左右,两人密商。
    贾诩城府甚深,表面上在兄弟争立太子过程中持中立态度,实际倾向曹丕。现在,曹操当面发问,如果一味为曹丕说好话,结果必得其反,因此,当曹操问他立谁做太子时,他默然不答。曹操急了:“跟你说话,怎么一言不发?”贾诩这才开口,“我正在思考。”曹操又问:“你想什么呢?”贾诩说:“我想当初袁绍、刘表父子。”曹操一听哈哈大笑。
    原来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袁绍死,未立嗣子。逢纪、审配与袁谭不谋,伪造遗命,立袁尚为主。发展到后来,兄弟分裂,袁谭、袁尚兵戎相见,互相攻杀,终于被曹操消灭。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刘表先是偏爱刘琦,后来又不喜欢他了。刘表死,立刘琮为嗣主,刘琦十分不满。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琦追随刘备,兄弟俩分道扬镳。袁绍父子、刘表父子之事,曹操洞若观火。贾诩含而不露,意思却十分明白,一是及早立嗣,避免是非;二是立长子、立嫡子,自然选择,避免争夺。曹操哈哈一笑,主意已定。
    正在此时,又传来了曹植私开司马门的消息。邺宫宫门称司马门,是正式的宫门,只有曹操车驾起程才打开。曹植因为妻子穿锦绣之衣违制,被曹操赐死后,心情非常郁闷,常在宫中饮酒自谴。一次喝得醉熏之际,乘马行至邺宫西门,喝令开门。守门司马不敢不开。但打开之后,立即向曹操报告。这时,曹植已经从司马门跑到邺城的金明门了。凉风一吹,清醒大半,赶紧回宫,正好曹操找他。一顿训斥,曹植忧郁地回自已的宫中了。第二天,曹操正式宣告,立曹丕为太子。曹植加封五千户,成万户侯。兄弟之间的争立,至此结束。
     曹植墓
    曹植墓的地理位置现在在社会上争论有多处,其中东阿县鱼山镇的曹植墓最具代表性。为加强对曹植墓园的保护,于1998年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曹植墓进行了修建,建成了现在的陵园。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 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
    刘勰《文心雕龙》: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钟嵘《诗品》:“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颜延之《庭诰》:至于五言流靡,则刘祯、张华;四言侧密,则张衡、王粲。若夫陈思王,可谓兼之矣。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魏收《魏书 文苑传》:曹植信魏世之英,陆机则晋朝之秀,虽同时并列,分途争远。
    房玄龄《晋书 文苑传》:逮乎当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叶其高韵,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
    骆宾王:①河朔词人,王、刘为称首;洛阳才子,潘、左为先觉。若乃子建之牢笼群彦,士衡之籍甚当时,并文苑之羽仪,诗人之龟镜。②文昌隐隐皇城里, 由来奕奕多才子。潘陆词锋骆驿飞,张曹翰苑纵横起。
    李白: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杜甫:①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②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③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崔佑甫《穆氏四子讲艺录》:曹、刘之气奋以举,潘、陆之词缛而丽。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张戒《岁寒堂诗话》: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古今诗人推陈王及古诗第一,此乃不易之论。
    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叶适《习学记言》:自魏至隋唐,曹植、陆机为文士之冠。植波澜阔而工不逮机。植犹有汉余体,机则格卑气弱,虽杼轴自成,遂与古人隔绝,至使笔墨道度数百年,可叹也!
    刘克庄《后村诗话》:曹植以盖代之才,它人犹爱之,况于父乎。使其少加智巧,夺嫡犹反手尔。植素无此念,深自敛退,虽丁仪等坐诛,辞不连植。黄初之世,数有贬削,方且作诗责躬,上表求自试。兄不见察,而不敢废恭顺之义,卒以此自全,可谓仁且智矣。文中子曰:至哉思王,以天下让。真笃论也。
    李梦阳:嗟乎植!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愤切而有余悲,殆处危疑之际者乎!
    钟敬伯: ”子建七步成章,聪明贾祸,非生才之意,乃小才之过,不可以以此致憾造物。“
    胡应麟:三曹,魏武太质,子桓乐府诗十余篇佳,余皆非陈思比。
    王世贞《艺苑卮言》:①曹公莽莽,古直悲凉。子桓小藻,自是乐府本色。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古今,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②子建谒帝承明庐、明月照高楼,非邺中诸子可及,仲宣、公干远在下风。
    王世懋《艺圃撷余》:古人云:秀色若可餐也。余谓此言惟毛嫱、西施、昭君、太真、曹植、谢朓、李白、王维可以当之。
    徐世溥《榆溪诗话》:子建诗虽独步七子,东坡文虽雄视百代,然终不以孟德明允、苍茫、浑健,自有开创之象。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 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 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王闿运《湘绮楼说诗》:看船山诗话,甚诋子建,可云有胆,然知其诗境不能高也,不离乎空灵妙寂而已。
    冯班:千古诗人,唯子美可配陈思王。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李光地《榕村语录》:魏之人物,惟曹子建耳,仲达辈不足道也。江东人物,惟周公瑾,次鲁子敬,余不足道也。
    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①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②其所见甚大,不仅以诗人目之。即以诗论,根乎学问,本乎性情,为建安七子之冠。后人不易学,抑亦不能学也。
    成书倬《多岁堂诗话》: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极变,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
    黄节《曹子建诗注》:陈王该国风之变,发乐府之奇,驱屈宋之辞,析杨马之赋而为诗,六代以前,莫大乎陈王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