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名人 > 唐朝 >

玉真公主

http://www.newdu.com 2017-08-30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玉真公主李持盈(692年-762年),字玄玄,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唐玄宗李隆基同母妹妹,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抚养。玉真公主在年幼时——可能十一二岁,就开始慕仙学道,向往静修的生活;有人猜测在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中有一个以玉真公主为核心的文艺沙龙。此外,玉真公主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女道士,无论是睿宗还是玄宗,都舍得在她身上花钱,为她在长安、洛阳、终南山、王屋山等地大修道观。
    人物生平
    玉真公主李持盈,字玄玄(692年-762年),是武则天的孙女。她的童年,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玉真公主出生不久,就没了母亲。那时候,武则天对自己立的太子,从来都不信任,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儿子踢下台。武则天的婢女团儿,接受收买,诬陷太子的刘皇后和德妃,说她们经常半夜三更在屋子里做咒蛊,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就派人将太子的后妃杀死在后宫,然后抛尸。那时候,玉真公主只有二三岁左右。唐玄宗当皇帝后,多次探寻他们兄妹三人的亲生母亲——德妃的葬身之处,都没有结果。
    金仙和玉真两姐妹成长的时候,恰好是宫廷斗争最错综最血腥的时候,最积极参政最飞扬跋扈的公主,恰好下场最惨。可以想见,这些她们都耳闻目睹。姐妹俩又没了母亲的庇护,在宫里更是处处留心,尽量远离这些复杂的人事。她们姐妹俩,在年幼时——可能十一二岁,就开始慕仙学道,向往静修的生活。玉真公主,很像《红楼梦》里的惜春,“堪破三春景不长”,她说:“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就是说宁肯放弃一部分公主的待遇,只求延命。浮华生活是短暂难保的,还不如多活几年——甚至长生不死——那时很多学道的人,相信这一点。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而且他们共同的母亲,就是唐睿宗的侧妃窦氏,很早就被武则天干掉了。兄妹从小相依为命,感情很深。所以,在唐睿宗和唐玄宗两朝,玉真公主地位十分显赫,经常向爸爸和哥哥推荐干部。当然了,她的最大乐趣是帮助爸爸、哥哥搞统战事业,跟文化界和宗教界关系密切,王维和李白都是她推荐上去的。此外,张说、高适、储光羲都跟她关系密切。以致千年之后,有人猜测在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中有一个以玉真公主为核心的文艺沙龙。
    所以有人认为,玉真公主在唐代公主的影响力中,仅次于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大概能排到第三的位置。
    玉真公主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女道士。唐代,道教有特殊的地位。唐王室出身并不高贵,而且跟北方少数民族血脉相连。李渊最多有一半汉人血统,到了李世民,最多四分之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年头,血统出身很重要,为了巩固统治,唐皇室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郡望在陇西成纪,也就是说,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代,然后传到后来的西凉国开国皇帝李藁,他们是这一世系的。所以道教是李家的宗教,是国教。当然了,李渊和李世民的这些说法是伪造的,是为了欺骗人民群众。李白在叙述自己祖先的时候,编的内容跟唐王室很像,也是从李广到李藁,然后到他李白,不过跟李唐一样,八成是伪造的。
    正是由于玉真很得宠,也有她的统战工作很有效(团结了李白王维高适等文人,也团结了道教头面人物司马承桢元丹丘等等),所以无论是睿宗还是玄宗,都舍得在她身上花钱,为她在长安、洛阳、终南山、王屋山等地大修道观,说是道观,其实就是高级别墅。
    金仙公主二十三岁左右,玉真公主二十岁左右,姐妹俩一起向父亲唐睿宗提出要出宫做女道士。古代女子是很难挺到这个岁数还不出嫁的,所以有人推测,她们都曾嫁过人,但并不愿意过婚姻生活,等到父亲唐睿宗一当政,她们就立刻提出离婚,过她们幼时就愿意过的生活。
    皇帝当然不会轻易同意,主要是怕委屈了两位公主。但公主很坚决,她们提出为“母亲祈福”的理由。这大概使皇帝想起了她们横遭不测的可怜的母亲,的确是孤魂野鬼,需要超度。另外,他对两位公主从小学道的习性,应该是很了解的。
     玉真公主与李白
    绯闻大意是:大诗人李白跟美丽的玉真公主(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妹妹)先是一见钟情,然后一辈子藕断丝连。玉真公主向哥哥唐玄宗推荐了李白,使李白有机会进入宫廷,但玄宗最终没有重用李白,玉真因此跟皇帝哥哥闹翻,连财产和公主的身份都放弃了。玉真晚年为了李白而隐居在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所以李白多次往来宣城,而且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绯闻还说,另外一个大诗人王维其实跟玉真公主也很暧昧,经常跟李白争风吃醋。
    原来在宣城敬亭山下,地方政府给玉真公主修了塑像,还建了坟、立了碑,碑文如下:
    玉真公主(?~七六二年),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明皇李隆基胞妹。降世之初,母窦氏被执掌皇权的祖母武则天害死,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抚养。受父皇和姑母敬奉道教影响,豆蔻年华便入道为女冠,号持盈法师,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封崇昌县主食租赋。入道后广游天下名山,好结有识之士,尤垂青才华横溢的平民道友李白,力荐李白供奉翰林为圣上潜草诏诰。李白傲视权贵遭谗言而赐金还山,公主郁郁寡欢,愤然上书去公主称号。安史之乱后追寻李白隐居敬亭山。后香消玉殒魂寄斯山,百姓将其安息之地称为皇姑坟,世代祭拜。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借赞美敬亭山的同时,蕴含着对玉真公主的深深怀念之情。
    关于李白和玉真相识的时间,有三个说法,第一种是说,玉真公主早年曾经到四川的青城山修道,那时认识了没有出川,但开始在四川闲逛的李白。第二种说法是,李白在开元十九年前后从安陆第一次到长安前后。第三种则认为,李白跟玉真公主见面,应该在天宝元年,他被玄宗召到长安的时候。
    据学者丁放和袁行霈的考证,玉真公主生于周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卒于代宗宝应元年(762),享年71岁。而据李白研究专家,诸如安旗、郁贤皓等考证,李白的生卒年月,分别是701年和762年。而这些考证,基本上是定论。
    所以我们发现,玉真公主其实比李白大9岁。李白出川的具体年份,专家还在争论,但是大概在25岁左右,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如果玉真和李白在四川相识,那么,女方当在30岁左右,男方在20岁左右。那时,公主可能还没有衰老,但是诗人恐怕比较青涩,没有什么名气。关键的问题是,如果那时他们就相爱的话,李白完全没有必要到湖北看司马相如说的大泽,到安陆给人家当倒插门的女婿,从而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并在一些地方官员门口做奴颜婢膝状。他完全可以跟着玉真公主直接回到长安,先当面手,然后出来搞顶官帽戴戴。至少考上个进士,没有任何问题。而事实上,李白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原因嘛,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他要么没有正式的大唐户口(他爸爸李客是从西域流窜回来的,身份不明,种族不明的人),要么有户口也是商人户口,是不能参加考试的。那么我们要问了,玉真公主的情人,改户口应该不是难事。
    所以四川时期李白就认识玉真,并过从甚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再看第二个时间点,开元19年前后,那时李白31岁左右,玉真公主40岁的样子。李白在安陆得罪当地官员,写信请求理解,并要求裴某人推荐。但是人家没有理他。当时关于李白的谣言四起,是什么不知道,反正让他很尴尬。于是他告别了太太,跑到长安寻找前途。
    这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李白曾经在玉真公主的别馆(郊外别墅)住过,当时大雨滂沱,连日不开。李白住得很无聊,对前途也有点悲观,写了诗给“卫尉张卿”。从诗本身来看,这个张先生应该男主人。以前大家一直以为卫尉张卿是唐玄宗的女婿张洎,或者说是玉真公主的外甥女婿张洎,不过张洎呆在妻子姑姑的别墅里接待李白,比较不靠谱。后来郁贤皓教授考证出来,这玉真公主原来是结过婚的,而且丈夫就姓张。因为后来考古中发现了一个墓志,里面提到玉真公主的二儿子。所以,玉真不仅仅结过婚,而且至少有两个儿子。李白第一次到长安,虽然住在玉真公主别馆,但是没有直接证据显示他见到了玉真公主,反而很有可能,他只见到了玉真的丈夫,跟他一起在苦雨中住郊外别墅里多日。
    如果开元19年,31岁的李白,跟40岁的玉真见过面,有了感情,那么玉真还用等到10年之后再推荐他吗?而李白,还会在苦雨中,在别墅里闷闷不乐吗。我们只能认为,有人向玉真推荐了李白,李白也去见她了,但是她很可能跟道教里的驴友们一起搞自驾游去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那时没有BP机,没有移动电话,恐怕连男主人张先生,也帮不了他的忙。所以31岁的李白,压根就没有见到40岁的玉真公主。
    可两个人毕竟是有点缘分的。十年之后,李白和玉真公主终于见面了,那是天宝元年,他们一个42岁,一个51岁。当时李白最好的朋友元丹丘,在道教圈子里名声日大,被玉真请去长安,大概是进了玉真的统《战》部、宗《教》局,成为大红人。李白听说老朋友要飞黄腾达了,立马从东鲁赶到河南,大概是嵩山吧,见了他的哥们老元,说兄弟呀,苟富贵勿相忘。元当然不含糊,到了长安就把事情办了。玄宗的诏书从长安发到暇丘城,刚刚从泰山上下来的大诗人仰天大笑,然后就出门了。没错,他的时间到了。
    42岁的李白,有没有跟51岁的玉真公主搞黄昏恋,史料上看不出痕迹,历史上也没有传闻。不过从玉真公主跟哥哥的关系看,她的情人兼当时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这时候已经很有名气),即便当不了玄宗的政治秘书,给个地位崇高、待遇丰厚的闲职还是可能的,但是玄宗没有给,而是出了点钱把他打法了。从这点看,李白应该跟玉真没有特别深厚的交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