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何贯中(1888--1920),字庸非、辉淑,讳贯中,同盟会员;广东梅州--兴宁人;保定陆军大学毕业,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义士、粤军第一师上校团长。1920年秋,经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等人多方斡旋,援闽粤军奉孙中山之命,何贯中与邓仲元参谋长一起回师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不幸在惠州淡水与桂军激战时,身负重伤牺牲,时年32岁,邓仲元只身脱险;孙中山大元帅随即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葬粤军第一师陵园,是安葬广州在“粤军第一师陵园”阵亡的粤军最高级别高级将领。邓演达、叶挺、叶剑英等客家子弟通过何贯中介绍,先后在粤军中谋得了不同职位,最后走上了追随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物生平 1888年,出生 3月12日,出生于名门望族,广东--梅州--兴宁市石马镇,“星窝子”顺裕庐,字庸非、辉淑,讳贯中,少聪敏、胆识过人;父晖吉公;兄弟排行第六,长兄何子渊。 1893年,5岁 在石马镇马下村“柳塘坑”--何子渊创办的(宇)“雨南洞小学”启蒙, 1899年,11岁 师从梅州大儒罗斧月,为入室弟子;并接受正在兴宁县衙担任督学的兄长何子渊训导,国家观念殊深,“不屑于词章记诵之学”。 1904年,16岁 2月,就读何子渊萧惠长邱逢甲等人创办的新式学校“兴民学堂”;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常冠其曹”。 1905年,17岁 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开始投身军界,是年寒假回乡,由长兄何子渊主盟加入同盟会。 1907年,19岁 破格提前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 1909年,21岁 陆军四中毕业后,派往河北保定实习,经革命党人内部举荐升入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袁世凯主政时更名为陆军大学)深造;与广西学生李济深为“同校、同期、同班、同寝室、同一张床”的同学,结为“拜把子”兄弟。 1911年,23岁 10月10日晚,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迅速在军校传开,学校当局不得已于当晚10时许开始宵禁戒严,何贯中将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得到“把哨”同学中革命党人的秘密协助,带着工具、炸药等爆破器材悄然翻越围墙离开学校,摸黑潜到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将铁桥炸毁,并于天亮前全部安全返回寝室;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1911年 12月8日,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从广州出发讨伐清军,何贯中闻讯后马上赶赴上海,找到军长姚雨平,请求参加战斗,被姚雨平委任为北伐军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副,固宿两役后晋升为营长,在固镇、宿州、徐州三大战役中大败清军,津浦线主战场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大军;终于成功迫使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南北议和。 1912年,24岁 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宣统皇帝在北伐军强大的压力下,被迫退位;南北议和成功后,何贯中再次回到已更名为“陆军大学”的保定军官学校学习。 4月,陪同长兄何子渊到南京晋见已卸任的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宾主合影留念;中山先生即兴挥毫为子渊公题词:“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甘苦自珍,箭竹顶茶”,并以签名私人照片赠予何贯中,以示嘉勉。 1913年,25岁 3月20日,宋教仁遇刺,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当时已担任学生领袖的何贯中,被当局怀疑是煽动陆军大学学生闹事反袁的主谋,被勒令离开军校。 7月,赴日留学。 1916年,28岁 1月初,袁世凯称帝,何贯中归国与革命党人一起奔赴广东、香港,商讨讨袁大计,讨伐袁军。 6月6日,袁世凯败亡后,何贯中再次回到陆军大学,同年以工兵科优等毕业,派赴北京南苑第十五师见习。 1918年,30岁 孙中山被推举为海陆军大元帅,成立援闽粤军,命令陈炯明率师援闽,进克漳州,何贯中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高兴,即随部队开跋福建,被委任为独立营第一连连长。 1920年,32岁 2月,何贯中升任援闽粤军独立营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9月,奉孙中山之命,经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姚雨平等人多方斡旋,何贯中率部与邓仲元参谋长回师广东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充任左路军,抵挡左翼之敌;潮汕平定之后,桂军被迫退守惠阳。 粤军冲锋陷阵,连续攻破敌方多重防线的惠阳淡水之役,敌军因何贯中部异常锐利凶猛,打算撤退弃守,但何贯中邓仲元却越战越勇,并指挥独立营官兵冒险向前冲锋穿插,没想到桂军赶来增援的大部队突然杀到,全营官兵一直战斗至弹尽援绝,最后,阵地不幸被敌军攻陷;邓仲元只身脱险,何贯中身负重伤,敌军慑于何贯中所担任的军职,不得已用担架将他抬回广州医院(即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但桂军对何成见颇深,态度非常冷漠,不加调理,而且调侃他说“你为什么会失败啊?!”,何贯中历声答道:“这一仗关系到全军的成败,我想减少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祸害,所以一鼓作气往前冲,死算得了什么?就是死了也不感到遗憾!何况失败呢!”,敌人听了何贯中的回答,脸色大变,羞愧得连头都抬不起来。 10月16日上午10时20分,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时年32岁;孙中山大元帅闻报何贯中牺牲的消息,泣不成声,连连哀叹:“我的眼镜打烂了,我的眼镜打烂了……”,并随即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安葬广州瘦狗岭“粤军第一师陵园”,碑文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原粤军总司令部秘书、兴宁县县长罗师扬所书。 人物评价 君姓何氏,讳贯中,字庸非,兴宁县石马乡人。何氏为邑望族,硕学名宦,称盛当世,父晖吉公,以笃行著,长兄子渊先生,积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君性渊实,自幼从长兄读,即富于国家观念,不屑于词章记诵之学。光绪甲辰,同志在县倡办兴民学堂,子渊先生出任教务,君随入校,勤学砥行,常冠其曹,越年考入陆军小学.是为何君投身军界之始,旋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毕业派往保定实习,遂升入陆军军官学校。武汉事起,君与同志南下,投广东北伐军姚总司令雨平戎幕。固宿两役,奋勇破敌,奉补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是为何君效命国事之始。嗣以南北议和,复入军官学校。无何癸丑变作,以嫌疑被辇出校。洪宪改年,君偕同党人奔赴省港,冀伸讨贼之愿。袁氏败亡,更入军官学校,以工兵科优等毕业,派赴南苑第十五师见习。盖八年之间,君凡三入军官学校,其进退之间,予求学报国之忱,有隐痛焉。民国七年,今大总统孙公,被举为大元帅,乃命陈公炯明,率师援闽,进克漳州,君闻之喜,即间关入闽,奉委独立营第一连连长,九年升营长兼连长如故。我军返粤,君率部,随邓参谋长仲元,当敌左翼。潮汕底定,敌军屯守惠阳。之役,陷阵冲锋,迭破敌垒及淡水之役。敌以君部锐甚,拟退却,君冒阽突进,无何敌援大集,卒至弹尽援绝,遂为敌创。由敌护伤队,载回广州医院,漠视之,不加调理,且挪揄之日: “君何败耶?!”,应曰: “是役也,系而军之成败,吾欲减少战祸,故鼓勇直前,蒇乃事,虽死无憾,况败耶?!”,敌闻之乃色变,愧怍而首不能仰。盖自民国以来,国事蜩塘,半由武夫政客,动辄以权利归,踞高位,护厚禄,自以为一世之雄,而转瞬败灭,为天下笑。焉知滔滔之世,尚有不负所学,慨慷赴难,如君之成仁取义,而无所愧者乎?使闻君对敌之言,而不由然生爱国之心者,非人也矣?!君卒后,为敌薄葬北郊。十年春,子渊先生自邑来,择于省东门外二望冈,陆军忠烈祠对面浸水山,坐亥向已之原,改葬忠骸,以书告扬,乞志其墓,扬愧不文,虑弗克彰先烈,谨记其卓荦大节,以告来者,其详则俟他日国史焉。君享年三十二,妻林氏,生子名尚乾,才七岁云。 ——罗师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