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士奇是明朝大臣、学者,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历经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杨士奇官拜内阁首辅、兵部尚书等职务,以“学行”见长,曾主修《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与马愉等人合编《文渊阁书目》,著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等作品,一生见证明朝由盛转衰,于正统九年逝世,追谥“文贞”。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扬他的志气,恢复其宗姓。随后,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 世,杨士奇与母回到德安,他一边教学一边侍母。他游走于湖北、湖南进行教学,其间居住江夏的时间最长。 建文年间,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实录》,王叔英以史才推荐杨士奇。之后,他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随后,吏部对进入史馆的文臣进行考试,吏部尚书张紞看到杨士奇的答卷后说:“这不是一个编经人的言论。”于是奏请为第一名。该授吴王府副审理,仍然供其编纂馆职位。 明成祖即位后,改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不久,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数月后,晋升为侍讲。永乐二年,选拔宫僚,杨士奇为左中允,三年后再升为左谕德。杨士奇为官非常谨慎,回家时从不言公事,即使是至亲都不得听闻。他在明成祖前,举止恭慎,善于对答,谈事有灼见。他人有过失,杨士奇都为之揜覆。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统领西南时,赠当地特产与内廷官员,有人得到馈赠名单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后其中无杨士奇名字,于是召见询问。他回答道:“徐奇当时奔赴广东的时候,群臣作诗文赠行,当时恰逢我得病未有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如果我当时无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况且赠礼都是小东西,应当没有其他意思。”明成祖于是命令烧毁了那份名单。 身处宫斗 永乐六年,明成祖北巡,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一同留守辅佐太子监国。太子朱高炽喜欢文学,赞赏王汝玉,让他以诗法进讲。杨士奇则称:“陛下应当留意学习《六经》,空暇时候则阅读两汉时期的诏令。诗歌乃雕虫小技,不足为学。”太子表示赞同。当初朱棣起兵时候,汉王朱高煦力战有功。朱棣许诺成功后立其为太子。靖难之役结束后,却未曾立他,朱高煦于是很怨恨。朱棣又怜悯年幼的赵王朱高燧,并异常宠爱他。于是汉王、赵王联合离间太子,朱棣颇为心痛。永乐九年,明成祖回到南京,召问杨士奇太子监国的情况。他称太子孝敬,并说:“太子天资高,有过错必知,然后必改。其存有爱人之心,绝对不会辜负陛下重托。”朱棣听后大悦。永乐十一年遇到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罢免朝贺,礼部侍郎仪智则持相反观点。杨士奇则引用宋仁宗故事力劝,明成祖听后遂罢免。次年,朱棣北征,杨士奇仍留任辅佐太子监国,当时朱高煦开始不断谮言太子。当朱棣北征归还后,太子迎驾迟缓,朱棣气急下把大量东宫大臣黄淮等人下狱问罪。杨士奇之后赶到,被宥免罪。之后召问太子这件事,杨士奇顿首道:“太子仍然和以前一样孝敬。凡是这些迟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过。”朱棣听后稍微平缓。而其他重臣仍然不断上疏弹劾杨士奇不应当独宥,朱棣遂命其下锦衣卫诏狱,之后释放。 永乐十四年,朱棣返回京师,稍微听闻了汉王夺嫡的打算以及其他不轨行径,于是问蹇义这些事情。蹇义没有回答,于是问杨士奇。他对答道:“臣与蹇义都是侍奉东宫的,其他外人不敢对我俩谈论汉王的事情。但是皇帝两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马上就请留守南京。这些请陛下仔细考察他的本意。”朱棣听闻后默然不语,之后起身还宫。过了几天之后,朱棣了解了所有事情,于是削汉王的两个护卫营,并安置其到乐安。 永乐十五年,晋升他为翰林学士,兼任旧职。永乐十七年,改为左春坊大学士,兼任翰林学士。永乐十八年,因为辅导太子有失职被连坐,下锦衣卫狱,十天后即被释放。 谏免兵戈 明宣宗即位后,杨士奇担任总裁修撰《明仁宗实录》。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明宣宗亲征平定叛乱。部队归还抵达献县单家桥时,户部侍郎陈山迎谒,并上言汉、赵二王沆瀣一气,请明宣宗乘势袭彰德(今河南安阳)逮捕赵王朱高燧。杨荣支持陈山的主张,但遭到杨士奇的反对。杨士奇称:“事情应当如实,怎么可以欺骗天地鬼神么?”杨荣厉声喊道:“你是要阻挡大计!现在逆党(朱高煦)都称赵王相谋为实,怎么说没有理由?”杨士奇说:“太宗(朱棣)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无罪的应当厚待,怀疑的话则防范,使其没有预谋而已。何必动辄加兵相战,伤皇祖的在天之意呢?”当时只有杨溥赞同杨士奇看法。于是杨荣率先入谏,杨士奇随后,明宣宗命皇宫侍卫不与两人入宫。之后明宣宗召见蹇义、夏原吉,两人均赞同杨士奇看法。明宣宗于是无意加罪于赵王,部队直接回京。抵达京师后,明宣宗召见杨士奇,并问其:“现在很多人都在上奏赵王事,怎么办?”他回答道:“赵王是您最亲的亲人,陛下应当保全他,不要被群臣言论所迷惑。”明宣宗称:“我想把群臣的奏折都拿给赵王看,另其自己处理如何?”他对答道:“甚好,如果能够赐一玺书更好。”于是朝廷发送玺书奏折给赵王。赵王看后大喜,哭着说:“吾生矣。”随即上书表示感谢,且献出护卫部队,言论从此停息。明宣宗从此待赵王日益亲切而轻待陈山,此外还对杨士奇说:“赵王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您的功劳啊。”并赐金币给他。 自明成祖攻占交阯(现越南)并设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该地区屡次叛变。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战败。交阯黎利派人伪请立陈氏后人。明宣宗也厌恶兵战,预备答应其请求。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蹇义等大臣以下数人都称,赐其无名,反而只会示弱于天下。明宣宗于是召见杨士奇、杨荣商议,两人力言称:“陛下体恤百姓,不是无名之举;汉朝放弃珠崖郡,史书都以此为美谈,不是示弱。请许其方便。”于是明宣宗下令命选择使者出使交阯,蹇义推荐善于口辩的伏伯安。杨士奇则表示:“善于言辞的人不忠信,虽然交阯是蛮貊之邦也不可派遣。伏伯安是小人,去的话只会辱国。”明宣宗赞同其言,改派他人。从此,明朝放弃交阯并罢兵,每年省出军费上亿两。 体恤百姓 宣德五年,明宣宗奉皇太后谒陵,召见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行殿中张太后朝见并慰劳众臣。明宣宗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我说,先帝当时在青宫,只有您敢于直言不忌,先帝能够听从,所以诸事得以不败。她又叮嘱我应当接受直言。”杨士奇对曰:“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希望陛下能够记住它。” 当时杨士奇已老有疾,上朝均迟,无法论奏。明宣宗曾微服私访,某夜访问杨士奇家。杨士奇仓猝迎接,并顿首道:“陛下怎么能以社稷宗庙之身而自轻?”明宣宗答道:“我只想和您商量事情,所以来拜访。”几日后,宫中捉获两盗且有异谋。明宣宗于是召见士奇,并称“今而后知卿之爱朕也。”当时明朝屡遭水旱灾害,明宣宗召见杨士奇讨论下诏宽恤免灾租税等事。杨士奇于是请奏免除百姓所欠的薪鱼钱、减官田租赋、免除粮税、清理冤假积案、裁汰工役等建议,使百姓获益。过了两年后,明宣宗对杨士奇说:“体恤百姓的诏书已经下很久了,现在还有什么要体恤的呢?”他则称:“此前下诏减官田租,但户部仍然征收如旧。”明宣宗不悦称:“那现在必须执行,不遵守者依法处理。”他还请求招抚逃民,严惩贪污官吏,提举有文学、武勇才能的人,命曾经被判极刑的犯人子孙也有从官资格。此外,他还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自举荐人才(于谦、周忱、况钟等人即此时被举荐)。这些建议均得到明宣宗批准。 那个时候,明宣宗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内阁廷臣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明宣宗还模仿古代君臣豫游,每到年初,均赐百官十日假期。到西苑万岁山郊游时,诸位学士均跟从,进行赋诗赓和,明宣宗并问民间疾苦。朝议中的论奏,明宣宗均虚心倾听采纳。此外,朝廷上内阁大臣相处融洽、风气为正。明宣宗即位时,内阁臣七人中陈山、张瑛被改为其他职位,黄淮以疾致仕,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荣为人果毅敢为,且屡次跟随明成祖北征,熟知边疆将领与敌情事务,但颇爱接受馈遗,当时边将每年都送良马与杨荣。明宣宗知道后,问杨士奇。他则称:“杨荣通晓边疆事务,我等人不及,陛下不宜以此小错而介意。”明宣宗笑道:“杨荣曾经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为何还替他说好话?”他对答道:“希望陛下能够像容我一样容杨荣。”明宣宗于是同意。此后,话语传到杨荣,杨荣则以此愧对杨士奇,于是两人相处甚欢。明宣宗也因此对其更亲厚,前后所赐的珍果、牢醴、金绮衣、币、书器多不胜数。 由盛转衰 明宣宗驾崩后,明英宗即位,年仅九岁。军政均由张太皇太后负责,太皇太后又命所有部门议案均先经过内阁三杨的咨议后再进行裁决。三人当时亦很自信,杨士奇首推训练士卒坚守边疆,并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等地,并罢免侦事校尉。又请求减免租税,并慎刑牢狱,此外严格官员考核机制。这些均得到太皇太后的批准并执行。正统初年,朝政清明均为三杨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制成,杨士奇晋少师。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准。之后明英宗下敕归省墓,不久批准归还。 当时,中官王振受宠于明英宗,渐渐干预到外廷政事,并诱导明英宗乱对大臣加罪。靖江王佐敬偷偷赠杨荣黄金,杨荣当初正在省墓,归后不知此事。王振却欲弹劾杨荣,此时杨士奇出面力解。但杨荣不久即去世,杨士奇、杨溥日益孤立。次年,明英宗大兴兵马征讨麓川,藏帑金数万。再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势力越大并作威作福,百官若有不满均被逮捕。廷臣中人人自危,杨士奇也无法制止。 此时,杨士奇之子杨稷为人傲横,曾经因施暴杀人。之后各位御史相继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予加法,但把罪状给了杨士奇。随后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辞。明英宗恐怕伤害杨士奇,下诏安慰。杨士奇感恩哭泣,不久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 杨士奇墓有没有被盗 杨士奇墓: 位于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山上矗立着一座古塔,这座古塔就是著名的 一代名宦杨士奇仁明惠帝、成祖、仁宗、英宗诸朝,当国四十一年。可惜"文革"期间墓园部分建筑被毁。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对被毁部分进行修复,至1988年竣工。 历史评价 明人王世贞对其诗评论说:“少师韵语妥协,声度和平,如潦倒书生,虽复酬作驯雅,无复生气。” 《明史》:成祖时,士奇、荣与解缙等同直内阁,溥亦同为仁宗宫僚,而三人逮事四朝,为时耆硕。溥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史称房、杜持众美效之君,辅赞弥缝而藏诸用。又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杨其庶几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