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范紫东出身清朝末年的书香世家,其父逝世后家道中落,他也被迫务农,维新变法后接受了民主思想,逐渐成为一位秦腔剧作家,并创立了易俗社。范紫东一生著有《三滴血》、《苏武牧羊》、《玉镜台》等68个剧本,其艺术思想独树一帜,针砭时弊。1954年,范紫东逝世,享年76岁。 个人经历 范凝绩生于乾县灵源乡西营寨村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范紫东5岁识字,九岁读古诗,八九岁读经史,已能写出明通的诗文。9岁那年五月,冰雹大如鸡蛋,他戏成五绝一首;“夏日结冰凌,空中下鸡蛋。天公本难测,人说妖精遣。”语意清新,不失童真,逗人喜爱。15岁时,五言诗已能焕然成章,每习诗作文,不拘一格,标新立异,虽遭同学讥笑、父亲责斥,仍不屑措意时文。17岁时,学识大增,每有创作,时标新义,不蹈恒蹊,得到父亲的喜欢,认为大器。从此,父亲对他的功课不再严加督责、限制,他因得浏览家中藏书。当时风气闭塞,学生们除八股文外,对于经史杂集,多不常见,范紫东博览群书,文益宏肆,所作律赋及古近体诗,乡校传颂,一时有“才子”之称。 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陕西关中时疫流行,他全家染上时疫,父亲最重,卧床不起,竟于4月10日逝世。父逝之后,家道中衰,范紫东年19岁,便于贫困中辍学务农。他悉心农事,各种棘手农活,都能得心应手。范紫东在繁忙的体力劳动中,求知上进之心不已,曾受业于范青黎先生门下,勤学不辍。冬季农闲,每每夜分就寝,黎明复起,勤苦研读,习以为常。有诗自咏冬季苦学:“笔冻坚疑折,炉灰冷尚持,寒威愈凛冽,诗骨倍清奇。”他不仅研读经史,且对数学有特殊的爱好。当时读书人多看重功名,轻视数学,他苦于无人指导,曾感慨地说:“读书人不务实学,即此一事,且不如商人,何居四民之首乎?古之学校,六艺并重,今不知礼乐,可谓不文;不能射御,可谓不武;若再不通数学,斯真混账矣。”时村中有歪嘴木匠,常为乡里算地,先生便拜其为师并自己在街上买得数学启蒙四册,学习珠算、笔算,自行揣摩,颇有心得。 光绪二十三年(1897),变法维新思潮兴起,西方新书译侉国内,他因贫穷无力购买,常从友人处借阅,对国际政治和自然科学广泛涉猎。因而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认为“八股不废,则中国不兴”。常抨击时弊,宣传革新。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陕西连年大早,饿殍载道,尸横遍野,全陕冻饿而死者200余万。大灾之后,范紫东为生计所迫,以年修仅九串钱就馆于富豪之家,居馆授徒,得麦养母,边教边学,毫不懈怠。清政维新,陕西创办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仪器、图书较为完备;教师也大多思想进步。其时,陕西学政使来到乾州,集中乾州、彬州七屑县秀才通试。范紫东时年25岁,以通考第一名的最佳成绩选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他的考试论文以特优不胫而走,争相传抄。当时,他作联自嘲云:“七屑一名士,全年九串钱。”入学后,他抛却仕途,力攻科学,不仅通研代数,还学会了微分、积分等高等数学。 光绪三十年(1904),范紫东迫于家计,就馆于兴平县西王村杨屏轩之家塾。年薪五十金,遂得还清家中债务。第二年九月,学生杨书云、杨梯云兄弟考入宏道高等学堂。他也辞馆入堂,继续深造。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允总督陕甘,有人向清廷建议:中国京城距海太近,急宜迁都。升允便于官课时命题为:“我国自金、元、明以来,建都燕京,已数百载。近闻有谓京城近海,主张迁都之说,究竟燕京建都有何利弊,应否迁徙?诸生稽古有年而不乏真知灼见,其各陈谠论,毋稍隐讳,以定国是策。”范紫东援古论今,以洋洋千余言痛陈迁都之非,结语说,“汉唐以前,我国之外患在西北,故京师在长安,即雄踞西北也。元明以后,我国之外患在东北,故京师在北平,亦扈东北也。都城一迁,则夺我之气,示人以弱,恐我退一步,人将进一步矣。呜呼!周不捐弃丰镐,则犬戎何能深入内地;宋若死守汴梁,则女真何至长趋中原?世或有献迁都之议者,吾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主考在卷上批道:“洞悉时势,深明大局,非关心国事者何能道出只字!”取列超等第一名,便将文中精髓的文句,具折上奏朝廷,以平迁都之议。 光绪三十二年(1906),范紫东以最优等第一名毕业于宏道学堂。随即在西安府中学任博物、理化教员,兼任健本小学校‘国文教员,致力教学,深得学生敬服。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范紫东痛心疾首,立志改革,以救危亡。宣统二年(1910),经陕西民主革命先驱焦于静、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为关中区负责人之一。入盟后,即回乾县,任县办高等小学校长,密与盟员吴希真等积极活动,联络同志,组织力量,进行武装革命的准备工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范紫东毅然弃教从戎,参加革命军,与本县赵时安先生奉命权知州事。先生兼任西路招讨使署参谋。当时西路招讨使张云山,正与清巡抚升允在乾州对峙,他一面管理州事,一面参与军务,与升允相持四月之久。 清帝退位后,范先生解职回省,去西安健本学校执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两千余年来封建思想的余毒仍根深蒂固。当时流行的戏剧,多为迷信荒诞之作,有些猥亵淫秽之词,实在不堪一顾。范紫东于教学之余,致力元明杂剧的研究,有志于戏剧改革。为“改良社会,移风易俗,1912年与志同道合的谊友李桐轩、孙仁玉创办秦腔剧易俗社,开始从事剧本创作。 ” 民国4年(1915),袁世凯公然窃国,恢复帝制,改民国号为洪宪元年。陕西民党密谋讨袁,范紫东托名投考“知事“;陕赴京,在那里参加丁反对陕西省督军陆建章的斗争,写了控告这个袁世凯在陕西的代理人的罪行材料。他在北京流落了将近一年,目睹了袁世凯称帝的种种罪行,十分气愤,岁暮返陕,随即参加陕西反袁斗争。其时,吴希真于乾县五峰山树讨袁之帜,范紫东为之奋笔疾书讨袁檄文,同时,他编写了大型秦腔剧《玉镜台》,借古讽今,抒发了他的忧国情怀。 民国6年(1917),范紫东被任命为武功县知事,虽有关汤之流雅,却少理政之善才,不期一载,便弃职重回西安健本学校。 范紫东致力教育,旨在发展民智,将健本小学发展为中学。1926年,河南军阀刘振华,围困西安达8个月之久。他为健奉师生及家人老小不致饿死,债台高筑,健本学校被迫关门。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一气之下,范紫东精神失常,几乎丧命。病愈之后,便安贫守志,以著书立说自慰了。为了启蒙民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范紫东在易俗社担任了编辑主任、评议长等职,致力于戏剧创作事业。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国难当头时,范紫东坚决地站在反侵略斗争的一边,写出大量剧作,深刻揭露历史上投降卖国者的罪行,热情颂扬民族英雄。 1916年编写了表彰民族气节的折子戏《苏武牧羊》, 1927年又以明代史可法抗清事迹为题材,编写了大型秦腔剧《三知己》前后本。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范紫东便于1930年写丁反映我国人民和越南人民抗法战争,歌颂人民英雄刘永福的抗战精神,捕斥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的大型剧作《宫锦袍》; 1931年写出了反映八国联军入侵,痛斥《辛丑条约》的秦腔剧《颐和园》; 1933年又写出了反映鸦片战争,歌颂林则徐和中国人民抗英斗争,痛斥《南京条约》的《关中书院》。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过六年浴血奋战,日本帝国主义受到严重挫伤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激励民众的爱国精神,争取抗战彻底胜利,范紫东于1943年以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驱逐日寇为题材写了大型历史剧《鸳鸯阵》前后本。 1949年,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范紫东便于5月18日从兰州飞回西安,5月30日西安解放,适逢解放盛典,范紫东喜出望外。他虽年逾古稀,却青春焕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改革,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编写现代戏《志愿军人》,且以七旬高龄,粉墨登场,参加义卖,为抗美援朝筹款,捐献飞机大炮。 建国后,范紫东历任西北文联及西安文联委员、西安市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委员。从事戏剧改革工作,孜孜不倦。其时,范紫东年迈多病,又被选为陕西省及西安市人民代表,常常带病参加会议,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提出有关地方兴革的建议。 1952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聘任为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长,领导全体馆员抢救、整理祖国文化遗产,推动研究工作。他不辞辛苦,曾对西安市郊名胜古迹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编成《西安市城郊胜迹志略》稿本。1954年春,他以76岁高龄又进行古陵墓调查工作,为编纂陵墓志作准备。他自感垂暮之年,为时不多,便加紧工作,亲赴临潼秦始皇陵、华清池、灞桥等地勘查,自握尺度,事必躬亲,缜密细致,一丝不苟。调查结束仅半月,范紫东先生便抱病不起,于1954年3月31日在西安逝世,享年76岁。 范紫东的儿女 哥哥范文豹现年70岁,弟弟范文驹63岁,兄弟俩分别从咸阳机床 厂和西安标准件厂退休。虽然不很擅长弹唱秦腔,但空闲时间都爱听 听秦腔,特别是对父亲的作品,十分欣赏,百看不厌。 因为有父亲的影响,范文驹业余时间爱好创作,他练习写了 好几部《狼人虎剧》的剧本,其中一部已经被搬上了荧屏。 范紫东墓 据范紫东先生的外曾孙罗浑厚介绍,位于先生老家西营寨村的范紫东墓,经历历史的风云变幻,到1958年已夷为平地,后经他的外孙罗启瑞依据平坟时步量的距离找到了具体墓址。1992年,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三级人民政府与西安易俗社联合举办范紫东诞辰114周年纪念活动,并为范先生树立墓碑,碑正面为冰心题字“范紫东先生之墓”。 碑后,刻有原陕西省省长程安东等人撰写的碑文,概要记述了先生的生平。 碑记:先生字凝绩,乾县灵源乡西营寨村人氏,生于1878年,卒于1954年,生年七十有六。去过三原的宏道书院不知多少次了,读了碑文,方知道先生曾以优等第一名的成绩,就读于那座关中著名的学府。 历史评价 范紫东先生为人赋性旷达,诙谐多趣,不慕名利,与世无争,一生过着平淡生活,处之若素。专心学习,手不释卷.嗜酒能诗,以诗酒自遣。工书善画,志趣广泛。专心写作,·不知倦怠。 范紫东先生在戏剧创作上的卓越贡献已被载入中国戏剧史,被戏剧界誉为“当代的关汉卿”“东方的莎士比亚”。可以说范紫东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 秦腔《三滴血》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演出,贺敬之观后曾说:“我在延安时就看过范老的戏,延安的马健翎和西安的范紫东是秦腔的双雄。”曹禺观后说:“《三滴血》的《团圆》一折戏,可以与莎士比亚喜剧媲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