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陆夫人绣枕藏画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1465—1488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曾经接受宁王朱宸濠的巨额贿赂,为其在朝廷说话。后来因朱宸濠谋反作乱被抄家时,发现有与陆完往来信件而被捕入狱,本当处以死刑,因念及他镇压河北刘六、刘七的农民起义有功,改判为谪戍福建靖海卫,最后死在卫所。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摹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四)云笼雾罩三次出宫 《清明上河图》第三次入宫以后不久,社会上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严嵩的家产被查抄,图书字画都送入皇宫。隆庆皇帝不大喜欢这些玩意儿,而成国公朱希忠却嗜好书画,想得到这批字画,谋于内廷,当事人奏请皇帝,皇帝指示估成高价,算是抵他的薪水。当价估好以后快要发给朱希忠时,有一个小太监知道《清明上河图》估价最高,就私自打开箱子将画偷窃到手,正要往宫外走时,管事的人来了,小太监一急,就把画藏在水沟的石罅中,恰好当天晚上下大雨,水涨将石罅淹没了。这大雨一连下了两三天,等到雨停云散后,小太监去沟里取画时,画已腐烂得再也收拾不起来了。故事被明朝人詹景凤记录在他著作的《东图玄览编》一书中,绘声绘色,好像是他耳闻目睹的一样,其实这个故事完全是捏造出来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清明上河图》今天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没有任何泡水的痕迹。按故事中的说法,它应当不复存在,即使存在,那也是破烂不堪、污迹斑斑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造出这样一个故事来呢?它也不是空穴来风,这中间又包含一桩大的阴谋盗窃案。 今人考证《清明上河图》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两跋相距五十四年。在这五十四年中,《清明上河图》已五易其主,即从陆完家到顾鼎臣家,再到严嵩家而入内府,然后落到冯保手里。冯保的题跋全文是:“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欤!宜珍藏之。”冯保跋再一次证实,《清明上河图》确实进入到了明朝内宫,并且还经皇帝亲自过目。但是,冯保的题跋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即这件名画如何从皇帝那里转到他的手中来呢?如果是皇帝的赏赐,他必会大书特书,因为这是他最大的荣耀,然而他没有这样写,那么只有另一种可能,即偷盗! 冯保是何许人,他有没有这个作案的动机和条件?查一查他的身世,便一目了然。原来这冯保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号双林。嘉靖时为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危,立即召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等至乾清宫,同受顾命。冯保当时已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不能说话,即由他来宣读顾命。穆宗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年仅10岁,冯保假传遗诏说是“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意思是大臣和太监共同来辅佐年幼的皇帝。这样的遗诏是违反常理的,大臣们都觉得奇怪。在小皇帝登基举行仪式的时候,冯保始终站在皇帝宝座的旁边,当大臣们向新皇帝跪拜朝贺的时候,当然也面向了他,满朝文武无不感到惊骇。之后,冯保即把司礼监、东厂大权都揽了过来,兼总内外大权,势力越来越大。冯保何以能如此?在宫内他所依仗的是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宫外结交的是权臣张居正。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排挤政敌,推行改革,也需要冯保的力量。直到后来皇帝长大亲政、李太后不干预朝政、张居正也去世,冯保才失去依靠被逐出了宫廷,在南京安置,后来死在那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