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如果说“金匮之盟”是一件彻头彻尾的政治赝品,那如何解释赵匡胤始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甚至终其世连王爵都不封呢?而与此相反,杜太后去世仅一个月,赵匡胤便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后又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按五代惯例,这其实已经赋予了赵光义准皇储的地位。由此看来,赵匡胤正是按照杜太后的遗愿,把弟弟赵光义视为既定接班人的。至于说他迟迟不愿公开盟约,可能是为了随时掌握立储的主动权,或许必要时他也可以传位给儿子。 既然“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不能断然否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全都集中在了赵普身上。作为盟约唯一见证人的赵普,为何不在赵光义即位时公布盟约,而要等到太平兴国六年,他的动机是什么?时隔20年才抛出来的盟约符合原貌吗?进而言之,他和赵光义有没有可能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联手篡改盟约呢? 在考察这些问题之前,要先弄清这份神秘遗嘱出笼的来龙去脉。 赵普是赵匡胤时的宰相,曾经在赵匡胤开创帝业和稳定政权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因为赵普多次反对立赵光义为继承人,且与赵光义的心腹朝臣卢多逊不睦,所以赵光义即位后立即将他罢免,只给了他一个太子太保的虚衔。随后的几年中,赵普一直郁郁不得志,而且不断遭到宰相卢多逊的排挤和打压。愤愤不平的赵普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时机反击。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朝中开始有人密奏赵廷美图谋不轨。赵普当即意识到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到了,于是在朝会上自告奋勇地提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实际上就是向赵光义伸手要官。可是,他这样一个早已失势、且与皇帝有着甚深旧怨的人,有何资格重回帝国的政治中枢呢? 赵普手中的王牌,就是那份沉睡了20年的“金匮之盟”。 据史书记载,当天退朝后,赵普立刻给赵光义上了一道密奏,先是抱怨“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然后便把当年“金匮之盟”的事情和盘托出。赵光义马上找到了赵普所说的那个金匮,打开之后看到了这份盟约,“遂大感悟”,当即召赵普入宫,发出一句满怀歉意的感叹:“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几天后,赵普被擢升为司徒兼侍中,重新回到了帝国权力的中枢。 又过了几天,赵光义忽然向赵普提出了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接下来皇位应该怎么传?赵普斩钉截铁地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赵光义非常满意,再度任命赵普为宰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