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就是生产力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而北宋,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小国”。 公元1009年,在中国大地上除了北宋之外,还有辽、夏,云南的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于阗国(此时已皈依伊斯兰教,属于哈拉汗朝)。 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等多个政权并立。而五年前,北宋的周边形势要严峻得多,尤其是宋辽关系。 1004年闰九月,辽萧太后与辽圣宗率大军侵入宋境,十一月,进抵澶州(今河南濮阳)。 此前,辽曾提出和约,宋真宗选择了战争。在同平章事寇准等人的坚持下,宋真宗亲至澶州督战,登临北城门楼,“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辽军一面屯兵澶州城下,与真宗所统宋军主力对峙,一面展开和谈。 和平还是战争?宋真宗选择了和平:十二月,宋辽讲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承认边界现实,宋每年给予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关于“澶渊之盟”,历来颇多非议,否定者认为这是胜算下的城下之盟。殊不知,虽然辽军腹背受敌,但已击败宋军第一线主力,长驱直入,折损大量宋军;同时宋人也因争战多年却无法击败辽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倾向议和。 民意如此,人心向背啊。宋真宗要的是和谐—友邦的和谐,民众的和谐。于是,宋辽签盟,从此交好达百年之久。 何况,虽然“澶渊之盟”后宋朝纳岁币换取了和平,可并非像某些教科书所言“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那么简单:从公元979年,真宗之父赵光义北征开始,宋辽之战已经打了25年了,其间北宋损兵折将,人民生灵涂炭,难道还应继续吗?这种生死相搏,要最终博弈到何时,且宋朝彻底胜算又有几何? 每年扔出去30万两白银,谁都心痛,可是否了解当时宋朝在北方战线上应付一场战争,需要投入怎样的国力物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