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履行道:然也。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了? 高履行道:三百八十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三百八十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二十四年,每年人口增长十五万户,二十四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三百六十万户……我操老高,不对啊,这个意思就是说,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二十万户……不会吧?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我靠,啥贞观之治啊,纯粹是忽悠人,所谓贞观之治,不过就是让人民群众狂生孩子罢了……对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八百七十万户。 李治大惊:老高你啥意思?你莫非说……是说隋唐改朝称代,把全中国人的几乎杀光光了吗? 高履行:陛下你别冤我,这话是你自己说的…… 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道:老高……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八百七十万户吃五十年的……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 高履行道:怎么就没有?粮食都生产出来了,你还有什么疑问? 李治道:这个这个……我明白了,我爹的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足够五十年吃的粮食……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你拿刀子把人砍光光,然后慢慢吃人家产出来的粮食,这个就叫之治了……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杀绝杀净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足够全天下人食用五十年之久的粮食,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百分之五十,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一百年的粮食--大唐帝国不过是一只趴在米缸上的特大号老鼠,等把这些粮食全都吃光光,帝国也就稀哩哗啦分崩离析了。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偷偷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任何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这段话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人民的福祉与帝王的基业没得丝毫关系,而只与人口的数量成反比,人口越多,资源越是紧缺,就越是没得法子“之治”,而通过战争的手段将人口削减到一个理性的数字之后,“之治”就自然而然的到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