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前几年,苏联迫击炮的性能领先于世界各国,其装备的120mm团属迫击炮则是德军没有的武器,在保障苏军步兵分队战斗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苏军共生产和装备了两种120mm团属迫击炮,分别是PM-38式120mm迫击炮和PM-43式120mm迫击炮。后者是前者的改进型,两者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发火机、水平调整机和缓冲机等部件有所不同。二战中,德军在PM-38式迫击炮面前吃了大亏,所以把缴获的PM-038式迫击炮悉数装备起来,并在捷克的布尔诺第一机械厂仿制生产,命名为GrW42式120mm迫击炮。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底至1954年初,在中央军委召开的全军系统高级干部会议上,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提出了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自行生产武器装备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我国仿制了苏联PM-43式迫击炮,研制成功后,命名为1955年式120mm迫击炮。 中印边界炮声隆 55式120mm迫击炮装备我军后不久就爆发了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中,该炮发挥了巨大作用。 1962年10月20日,我炮兵某团120mm迫击炮营2、3连参加了克节朗地区的自卫反击战。克节朗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坪,山势险峻,山谷中密布原始森林,早、晚易产生山地特有的大雾。克节朗河横贯其间,落差大,流速高,不便于徒涉。 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度陆军约三、四千人,其侵占的各要点均构筑有野战工事,配备有81mm迫击炮等各种火炮16门,并在章多地区设有一处空投场。我迫击炮2、3连部署在拉则、塔拉地区,配备12门55式120mm迫击炮,主要任务是控制印军章多空投场和支援我步兵执行突击作战。 10月16日晨,我炮兵团在一个步兵连的协助下,耗时30多个小时,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坡度在60°以上、连骡马都无法通行的20公里山路,终于在17日黄昏将全部火炮和人员送入阵地。18日整整一天,在三个步兵营的协助下,共搬运炮弹1900余发。 10月20日7时30分,我军开始了炮火急袭。3连对章多的空投场进行了30分钟的炮火急轰;2连首先对绒不丢地区急轰10分钟,又对扯冬地区急轰5分钟,然后在绒不丢和扯冬之间密集炮轰15分钟,以消灭印军火炮。我军此次炮轰打得相当准,表现出非常高的水平。炮火急轰后又进行了无规则的监视炮击,可谓地动山摇。战事发展到9时左右,根据上级指示,对色兄朗沟地区已经溃不成军、企图逃跑的印军进行阻拦炮轰。两个连齐轰10分钟,将逃跑的印军截了回来,随后这支印军被我步兵消灭。10时左右印军一架直升机在章多空投场降落,两个连又各集中10发炮弹急促发射,直升机在追击炮弹的打击下顿时化作一团火球。 13时,侵占章多的500名印军在我军多路进攻下向嘎波山口溃散,我军遂集中两个迫击炮连的火力对其实施阻拦。发射的炮弹在印军的前后形成两道火墙,打得印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军随后改分散炮击为集中炮击,猛轰180余发炮弹,杀伤了大量印军士兵,将剩余的敌人赶回章多。此时我步兵部队趁机发动冲击,消灭了大量仍在章多据守的廓尔喀步兵联队(廓尔喀雇佣兵的战斗力是举世闻名的,士兵多来自尼泊尔)和印军。 品味55式迫击炮结构 55式120mm迫击炮由炮身、炮架、座板、瞄准装置等几大部件组成。 该炮身管外表面设有上、下两个环槽,炮箍可分别固定在这两个环槽内。当射角在65°以下时使用上环槽;射角在65°以上时使用下环槽。 身管外表面下方还设有一个架腿支架环槽,用以固定架腿支架。架腿支架是该炮的特殊部件,用于在行军状态下固定架腿,其由支架箍、支架和紧定器组成。支架箍固定在架腿支架环槽内,左右支架焊接在支架箍上;在行军状态时,采用紧定器将架腿紧定在支架上。紧定器由螺杆、紧定卡板及翼形螺帽组成。 炮尾内部有螺纹与身管旋接,底部中央设有一个带螺纹的撞针机室。炮尾外部上方设有击发机室,右侧设有拉火机室,拉火机室与击发机室呈垂直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