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各主要国家的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冲突日益尖锐,争夺日趋激烈,相互间的关系日渐紧张。各主要国家竞相扩军备战,同时又竭力掩饰自己的战略意图,总是把自己的扩军备战行动标榜为防御性的,而把对方或他方说成是侵略性的,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和牵制。为此目的,先后两次海牙国际和平会议,不仅丝毫没有遏制这种不祥的趋势,军备竞赛反而愈演愈烈,欧洲乃至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经过数次战争危机,尤其是经过1912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这些国家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冲突,已将欧洲推到了战争的边缘。 1907年以后,在欧洲出现了两个互相敌对的政治军事集团,一个是所谓“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与意大利组成,另一个是所谓“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与英国组成。最尖锐与不可调和的敌对关系在法与德、英与德、俄与德和俄与奥匈之间形成。这些国家各自心怀鬼胎,各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和战略计划。最先完成战争准备的是德国。它野心勃勃,妄图重新瓜分世界,削弱英国,结束其海上霸主地位,夺取其大部分殖民地,夺取法国与比利时在非洲的殖民地乃至这两国的部分领土,夺取俄国的部分领土,即吞并乌克兰与波罗的海沿岸、波兰与高加索,以组成它梦寐以求的大德意志世界帝国。 奥匈帝国的计划与沙俄针锋相对,它不仅企图永久维持其在加利奇亚、布科维纳和外喀尔巴阡地区的统治,而且觊觎沃伦、波多利以及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国家。法国、英国、俄国企图借助彼此的力量来摧毁德国咄咄逼人的军事与经济潜力,伺机夺取德国、奥匈与土耳其及其殖民地与属地,以便扩展自己的版图和实力。沙俄的主要目标,一是以重新统一自己的罗斯兄弟为借口,从奥匈帝国手中夺取加利奇亚,二是从土耳其手中夺取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1913年德国通过与土耳其签订的协定实际上把持了黑海海峡。沙俄把这一势态看作是对自己利益的严重威胁。俄德关系随之急剧恶化。  1914年欧洲的天空上乌云翻滚,一场大规模的血腥战争一触即发。 是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弗兰茨·费迪南德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详见萨那、孙成木、余定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2-76页。。这个突发事件便成了酝酿已久的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线和表面上的借口。局势急转直下。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7月28日对其正式宣战。7月30日沙俄政府宣布全国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对法宣战,8月4日对英宣战,同日德国进攻比利时,英国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对俄宣战……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全面爆发了。此后一个又一个国家被卷入战争漩涡,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与大洋洲共33个国家参战,总人口达15亿,即为当时全球人口的75%,整个战争过程中参战各国动员的总兵力达7350万以上。 这场强国之间互相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掠夺性战争,给被侵略国家、给各国人民(包括侵略国的人民)造成一场空前的劫难。共有一千万士兵死于战场,伤者两千余万,死于饥饿和传染病的人达一千万以上。 沙俄和奥匈帝国的统治者及其奴仆们,正如同其他发动这场肮脏战争的国家一样,竭力欺骗本国民众,开动一切宣传机器,掩盖自己的侵略与掠夺战略意图,把这场战争描绘成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的自卫战争。可悲而可鄙的是,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也都支持战争,纷纷号召自己的追随者团结在本国政府周围,为“保卫祖国”而战。公正地讲,当时只有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看清了战争的性质,站出来反对侵略战争,独树一帜,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种立场的正确性。 就乌克兰人而言,其最大的民族悲剧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此时的乌克兰土地分别处于沙俄和奥匈帝国的版图之内。没有自己的国家,就没有本民族利益的保护者。作为别国的一部分,就只能任凭该国统治者摆布。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乌克兰便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空前残酷与血腥的战争。不仅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乌克兰陷入了又一个民族悲剧。由于俄国与奥匈是针锋相对不共戴天的交战双方,乌克兰人在各自所在的国家内被迫充当炮灰。在俄国军队中作战的乌克兰人多达350万,在奥匈军队中也有25万乌克兰人。他们被迫为各自的统治者的利益而死活相拼,骨肉相残,弃尸战场。 各地乌克兰人中的形形色色的政治力量、组织与人物,也都纷纷登上表演舞台。早在1914年7月29日,从加利奇亚流亡到俄罗斯的一撮亲俄派乌克兰人在基辅拼凑了一个喀尔巴阡俄罗斯解放委员会,发表《告加利奇亚乌克兰人书》,把自己的同胞称作“加利奇亚的俄罗斯民众”。该委员会号召他们敲响教堂的钟声,用面包和盐亲善隆重地迎接自己的解放者--沙俄军队。他们还编写了小册子,介绍加利奇亚的民间风俗与政治文化状况以及民族与社会情绪,分发给俄国军队的军官。该组织还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互致致敬电。 一个名叫沃洛基米尔·杜迪凯维奇沃洛基米尔·杜迪凯维奇是科洛梅亚的一个律师,加利奇亚的亲莫斯科派乌克兰人头面人物之一,曾出任驻加利奇协会代表,后被苏俄肃反委员会投入监狱。的亲莫斯科派头面人物,甚至受到沙皇在彼得堡的单独接见。对这个驯服工具沙皇自然乐于利用,并作点姿态以资鼓励。但在暗中沙皇政权则警觉有加,惟恐“马泽帕运动”死灰复燃。 在战争的严酷条件下,沙俄帝国内的乌克兰民族运动出现了分裂,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主张。在莫斯科发行、由社会民主党人西蒙·彼得留拉主编的杂志《乌克兰生活》发表题为《战争与乌克兰人》的宣言,表示乌克兰人一定会尽“俄罗斯公民义务”,完全支持沙皇政府将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的主张。相反,社会民主党的另一位领导人沃洛基米尔·温尼琴科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下出版的传单中提出“反对战争”、“乌克兰自治万岁”的口号。乌克兰渐进主义者协会1914年9月作出的决议则要求乌克兰人在战争中恪守中立。 一批从沙俄流亡到加利奇亚的乌克兰活动人士,主要有乌克兰社会民主工人党的安德烈·茹克、沃洛基米尔·多罗申科、德米特罗·顿佐夫、乌克兰社会民主联盟的马里扬·梅列涅夫斯基和奥·斯科罗皮斯-约尔图霍夫斯基等人,战争爆发后马上组织了一个“乌克兰解放同盟”。该组织称,它是个无党派或超党派组织,旨在维护在俄国的乌克兰人的利益,主张依靠德国军队打败俄罗斯帝国,建立一个独立的、以盖特曼为首的君主立宪制乌克兰国。 有的史学家认为,这是第一个宣称要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的乌克兰政治组织。。它在同盟国营垒中一些国家的首都(如柏林、索菲亚、伊斯坦布尔、罗马、斯德哥尔摩等)派驻了全权代表。与俄国的一些政治流亡者,尤其是与俄国社会民主工人党的两大主要派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也有接触,但未获结果。实际上乌克兰解放同盟的纲领与活动并未获得俄国境内乌克兰人组织的同情与认同。诸如乌克兰渐进主义者协会这样的组织,对这个流亡者组织则相当反感。就连乌克兰社会民主工人党内主张在民主的俄罗斯版图内建立乌克兰自治的一小部分“左派”人士(奥克森·洛拉、彼得罗·佳特洛夫、列沃克·尤尔克维奇)也尖锐批判解放同盟的“乌克兰分离主义”立场。 为获得德国与奥匈等国的支持,乌克兰解放同盟在其纲领中强调,其独立建国的目标无论对乌克兰人民或对中欧与西欧国家都有利,因为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家可以成为防止俄罗斯帝国向西方扩张的强大屏障。尽管奥匈政府出钱支持该组织的活动,但并未把这个建国计划当回事儿,而更热衷于利用该组织为自己的具体需要服务,直至对俄国开展谍报工作。德国与奥匈当局接受了该组织的建议,设置了单独的乌克兰战俘营,以便于他们在战俘营中办学校、开设图书馆和教堂,开展宣传活动,灌输对压迫与奴役乌克兰人民的俄罗斯帝国的仇恨,唤醒乌克兰民族意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乌克兰便成了主战场之一,遭到了极大破坏。整个战争期间东部战线上的数次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战役都发生在加利奇亚境内。经过反复攻防与占领,西乌克兰的大部地区遭受了战争所能带来的全部意义上的劫难。这里的民众不仅承受了战事破坏所带来的损失,而且饱尝了俄国与奥匈大兵的种种无耻蹂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