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超极大雪,出现在唐代倒数第二代皇帝李晔(唐昭宗)主政末期的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这一年是个大灾年,先是夏秋之交“久雨”,入冬以后就开始下雪,连雨加雪一直下到春天也未停止,即史书所谓,“自冬至春雨雪不止。” 在这样极端天气下,老百姓遭殃了,“民冻馁者无数”,意思是被冻死的老百姓不计其数,在当时的陕西京城,年头十一月便“城中薪食俱尽”,“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每天冻饿死的老百姓都在千人以上,多么可怕! 当时正值荒年,再加上这么糟糕的雪天,连皇宫粮食都断炊了,李晔只好命令宫人,在宫中支起一个小磨,自磨豆麦充饥,“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饿死,民间灾难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唐朝时的怪雪还有不少,如在李适(唐德宗)当皇帝的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初四(公元805年2月10日,京城下起了“赤雪”,京城百姓议论纷纷,视为凶兆。 3、宋代的第三个寒冷期 在中国气象史上,李晔当皇帝时处于“温暖期”,相对来说,极端大雪天气不是太频繁,到了公元1000-1200年的两宋时期,雪灾又与中国古人过不去了。 图:雪景山水图(局部,宋·梁楷 绘。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这一时期正处中国第三个寒冷期,我查阅了《宋史·五行志》,上面雪灾纪录在70次以上,一少都是连年发生,其中又以北宋初期为最,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主政22年,有5个年头发生雪灾: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宣州霜雪害桑稼。 雍熙二年冬,南康军大雨雪,江水冰,胜重载。 端拱元年闰五月,郓州风雪伤麦。 淳化三年九月,京兆府大雪害苗稼。 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冻死。 赵光义主政期间这几场雪显然不是最糟糕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所列两次雪灾,要严重多了,一次发生在赵煦(宋哲宗)当皇帝的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这年冬天,京师(今天河南开封)所在的中原一带,入冬以后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导致“苦寒,民冻多死”,不少人家冻死光了,连尸体都无人掩埋,朝廷下诏赈灾,“死无亲属者官瘗之”,官府安排人来掩埋尸体,赵煦因此取消了当年元宵节的游幸活动,并恩告地方,进行抚慰。 另一次发生在赵桓(宋钦宗)当皇帝的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大地再遇罕见大雪严寒,从当年阴历十一月到次年正月,雪下个不断,平地积雪厚达好几尺,“人多冻死”。 当时京师站岗士兵手冻得兵器都拿不了,有的士兵被冻成了僵尸,如果光是雪还好,又刮强劲的西北风,《宋史》上是这样记载的,“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老百姓没有吃没烧,官府员还算人道,叫老百姓到皇家花园砍伐花木当柴烧。 天灾过后又来人祸,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烧杀抢掠,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以及皇族、后宫妃嫔、贵卿、臣僚等计三千余人,统统俘虏回北方金国,是谓“靖康之难”。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将这两次雪灾,列为北宋年间“严重强寒潮灾害”,是不是最严重的?我看不一定,元祐二年雪灾的前一年,即嘉祐元年(公元1086年)正月二十四“大雨雪”,把宫架都压折了,一周后的二月初三又是一场“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