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婚书,是一个家庭的开始,也是一个时代的婚姻缩影。在这一次的展览里,有一块空间专门留给了不同年代的婚书。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婚书,犹如展现一部中国婚姻的民宿史,我们看到了婚姻从封建包办到自由恋爱,也看到了冥冥中缘分的开始与结束。 乡愁是什么?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是一张老照片,记录着那山、那水、那人;也许更是一种情感,有惆怅、有期盼,说不清道不明……而你的心底,又是什么东西能盛载关于家乡的记忆? 浙江省图书馆一楼展厅里,“记得乡愁”浙江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精品展昨日正式开展,在这里或许能找到关于家乡,关于传承的最好载体——泛黄的契约、家书、古籍;厚厚的家谱;胶木老唱片、孩子们都已经不知道的幻灯片;象征着甜蜜爱情的婚书…… 展览将持续到6月14日,期待您一起去探寻这份独特的“浙江记忆”。 从道光十九年到民国十七年 一块三亩三分田的百年流转 有一种乡愁叫做“根”,说的便是我们脚下那片泥土。 在展出的藏品里,一套泛黄的关于萧绍地区的百年地契,就诉述着“根”的故事。 这一张张地契说的都是卖地的事,有意思也很难得的是,这买进卖出的都是同一块地。地契上显示,这块土地位于山阴县四十五都三图必字号江田,面积为三亩三分六厘二毫。 山阴县其实就是现在的绍兴,而“都”和“图”相当于现在的“乡”和“村”。 翻看这套地契,你会发现,从道光十九年到民国十七年,89年间这块土地经历了5次转卖,土地价格也随着每次转卖而发生变化。 比如,期间第一次转卖,道光十九年(1839)当时的地契还叫“推旗单”,这块土地卖了186千文。 仅仅过了10年,这块土地再次被转让,价格没涨反跌,以160千文的价格成交,卖地的主人还立下了“绝卖文契”。所谓绝卖文契,是指田产卖出之后,永远不能赎回,称为“死契”。可见卖地人卖地的态度坚决,而对于买方而言,则不必担心对方反悔,尽可放心买地。 在随后的几次买卖中,这块土地还经历了多次的戤[gài]卖。比如民国17年,这块土地进行了先戤后找的最后一次转卖,戤价英洋140元,找价英洋560元。戤[gài]卖是老底子对抵押的一种叫法,土地被戤[gài]卖后,其实还是可以被赎回的。而找价呢,其实是卖方觉得当时土地售价过低,要求买方给予一定补偿,在原来抵押的基础上再向买家要了英洋560元,就相当于是说“喏,再补贴点钱,这块地就真的卖给你,永远不赎回”的意思了。 浙江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这整套地契,都源自一位申屠先生的民间收藏,对于研究萧绍土地的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宣统年间改嫁需要五十两银子 曾经的分手费还有六两肉 一张婚书,是一个家庭的开始,也是一个时代的婚姻缩影。在这一次的展览里,有一块空间专门留给了不同年代的婚书。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婚书,犹如展现一部中国婚姻的民宿史,我们看到了婚姻从封建包办到自由恋爱,也看到了冥冥中缘分的开始与结束。 有些私心的说,这是钱报小记在整个展览中觉得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因为这里有人情、有故事。 先来说分手的故事。 瞧,这份宣统元年间,白纸黑字的改嫁婚约书,就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年代一位勇敢的女子。 婚约书写得挺直白,“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丈夫身亡,自己青春年幼,难以守节,提出改嫁。同时愿意支付改嫁银五十两。” 改嫁婚约书上,女人还交代了自己的财政状况,以及改嫁的决心,还请了村长、族人作证。在那样一个封建礼教严苛的年代,这位女子也算是“勇者”了。 一份1950年红纸黑字的离婚协议书,让很多参观的人忍俊不禁。这份离婚协议书不叫“离婚协议”,而叫“劳燕分飞”,就连伤感和无奈都透着点“文艺范”。 协议书里,俩人分手的原因也是写得清清楚楚,“同居数载后,双方意见不合,时起口角,连日争吵,全无和好之意,势难度日。”在表明了自愿离异的意愿后,协议书里还写明了分手费,乙方补贴甲方婚费损失糙米一十八斗,银镯一副,还有六两肉,嗯,真的挺实在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