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细数诸葛亮的七宗罪!诸葛亮一生中的七大过错(6)

http://www.newdu.com 2017-08-3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罪六:孜孜以谋权。

一是城府极深,算计关羽。孙刘联盟在赤壁与曹军大战。第49回,诸葛亮于战前调兵遣将。先安排赵云带三千兵马守乌林小道,吩咐“等他军马过,就半中间放起火来。虽然不杀他尽绝,也杀一半”;再布置张飞领兵三千,到彝陵葫芦谷口埋伏,嘱咐“只看烟起,便就山边放起火来。虽然不捉得曹操,翼德这场功料也不小”。很明显是故意放水。“杀一半、虽然不捉得曹操功(劳)也不小”,这些已经很明白地告诉赵云和张飞:不要死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曹操跑了算了。第50回,曹军被孙权军队层层截杀,“曹操与张辽引百余骑,在火林内走”,被吕蒙与凌统先后大杀一阵,虽然跟马延、张顗的三千降兵会合,又被甘宁、太史慈等乱杀一气。仓惶撤至乌林,果然“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又跑路到葫芦谷口,一番混战之后,果然“张飞从后赶来。操迤逦奔逃,追兵渐远”。不难看出,曹操这时候带的兵马总数在三千左右,且都是新降且遭遇累败之兵,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不能与曹操同心同德,多有带伤。

赵云、张飞占尽地利,又以逸待劳,兵力占优,士气、士兵作战能力更居绝对优势,一旦力战,生擒曹操不难。布置三千弓弩手,于险要去处埋伏,再布置鹿角或者乱石阻塞道路,多挖陷坑,准把他们都射成刺猬,最不济都能射死几员大将或谋臣。最后却完全听命诸葛亮的安排,把曹操及身边的所有武将、谋臣全体放过。抢旗帜不是舍本逐末是什么?张飞以逸待劳,居然追不上又累又饿,人困马乏,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曹操?不是故意放水是什么?如果诸葛亮不是故意放水,那么他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是这样下的命令:赵云领兵在乌林埋伏,可多布弓弩手,多挖陷坑,多设障碍。除此以外,必须激励士卒,全力死战,务必格杀曹操及身边的文武大臣之大部!如有后退一步,提头来见!对张飞也应该是这样的安排,加上一句务必全部格杀,不使一人漏网。倘若人人死战,曹操及亲信文武大臣,就算不全军覆没,也必然遭受极大损失。由此可见,孔明的安排纯粹就是故意放水!

再回到诸葛亮的排兵布阵现场。“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云长曰:“有何违碍?愿即见谕。”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云长曰:“军师好心多!当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今日撞见,岂肯放过!”孔明曰:“倘若放了时,却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这一句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诸葛亮把华容道交给关羽把守,绝不是临时决定,而是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这是一个陷阱,也可以称为“钓鱼”。关羽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入彀”,一步一步地上钩,却没能立刻察觉到危险。

诸葛亮算准了关羽吃软不吃硬,又极爱面子极重视名誉,最后肯定会放走曹操,就故意叫关羽把守最后一关,让他去对付必然从赵、张手中逃脱的曹操。被赵、张抓了还有戏唱吗?更毒的是让关羽立军令状。有文书为凭,无法抵赖。临砍头,刘备出来求情,他马上做个顺水人情,饶了关羽,且不加以任何惩罚。这个精心策划的阴谋,确切的目的,不是为了杀关羽。“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这段画龙点睛的对话告诉我们,诸葛亮根本就不打算抓曹操,他的目的是让关羽服气,乖乖听话,而刘备直到此时才知道他的宝贝二弟上了军师的恶当,终将不顾军令状放走曹操。刘备一直被蒙在鼓里,终于在排兵布阵之后,洞悉了其中的奥妙。关羽有了把柄在诸葛亮手上,理亏,又欠了人家一条命,不听话是不行了。这样,他军师的宝座坐稳了,地位就更巩固了。而关羽一旦服气,张飞就跟着服气,诸葛亮以故意放走曹操及身边的亲信文武大臣为代价,确立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用心不可谓不苦,用心不可谓不毒。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只考虑自身利益,独断专行。他的所谓“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不过是为私自决定放走曹操这个举数十万大军南侵的国贼找个借口而已。如此重大的决策,居然事先不对主公禀明,居然直到布置任务仍然把主公蒙在鼓里!!!如此重大的决策,居然在主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主公根本没有表态的情况下执行了。到底谁是老大?到底是安的什么心?刘备该做何感想呢?

我们再来看看吴蜀猇亭之战(也称夷陵之战),诸葛亮的表现。刘备为雪弟恨,大起蜀兵七十五万(按照演义的说法),举全国之力兴兵灭吴。“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第八十一回)。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这句话虽然出自刘备之口,但我坚定地认为这是诸葛亮的意思。两川要守,留下太子合理,留下诸葛亮就不合理。难道堂堂蜀汉,找不出一个大臣替代诸葛亮保两川?举全国之兵,七十五万,孤注一掷,与敌国决战,此战关乎吴、蜀两国国运,一场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战役,注意,是决定性战役,成败在此一战,却让首席谋士兼军师兼丞相,大名鼎鼎,算无遗策的诸葛亮留守两川?如此关键的时刻,一贯出谋划策的孔明居然留守两川?这个决策太不合理了。我们来看另一个证据:“玄德曰:‘孔明是吾之师,顷刻不可相离,安可去也?’”(第四十二回)刘备对诸葛亮倚为腹心,达到“顷刻不可相离”的程度,现在率领全国之兵将,御驾亲征,却让诸葛亮保守两川,这样难道合理吗?不合理。非常不合理。何况当时两川总体形势稳定,东有刘备率大军亲征吴国,北有魏延、马超、马岱守汉中,又兼地利,民众安定,根本不存在饥荒、暴乱这些可能威胁蜀汉大本营的因素,可以说西川、东川是相当稳固的。留一可信任大臣保太子守之即可。刘备又是相当的依赖诸葛亮,为什么让诸葛亮留守成都?唯一可行的解释是:诸葛亮的要求,只是最后借刘备之口说出来,免得将士猜疑。那么我们又要问了,诸葛亮为什么要求留守?他明知道刘备亲自指挥的战斗,基本上是全部败北,是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素不知兵,为什么要让他自己统帅?换句话说,他明知道刘备带兵驭将的能力不够,并不是三军统帅的合适人选,为什么还要让他统帅七十五万大军东征?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是故意的。因为刘备一旦打了胜仗,击败吴军主力——或者进一步假设——灭掉吴国,那么刘备可称得上文治武功均登峰造极,必然志得意满,君权得到强化,而相权必然受到削弱。这对诸葛亮是十分不利的。除此以外,再也难以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反之,刘备打了败仗,就可以明白自己是几斤几两,更加明白必须在军事上更多地依赖诸葛亮,只好把权力更多地交给诸葛亮。这样君权就被削弱,相权得到强化。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想到了刘备要吃败仗,没想到败得一塌糊涂,七十五万烧了个干干净净,刘备本人也染病垂危,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策划,不完全成功。刘备按照他的设想吃了败仗,但这不是一般的败仗,而是完败;刘备不是把权力更多地交给诸葛亮,而是在临死前不得不把所有的权力毫无保留地交给诸葛亮。

可见,在赤壁之战与猇亭之战中,诸葛亮首先想到的不是国家的利益,不是大局的利益,而是个人利益。不管是在华容道捕获或杀死曹操以及最主要的文武大臣,还是在尽心辅佐刘备打赢对吴的战争,都将对蜀国极为有利。遗憾的是,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由此看来,《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奸雄不是曹操,而是诸葛亮。只不过,诸葛亮隐藏得很深,又被作者刻意粉饰、伪装,后世之人多被误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