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护(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脍炙人口。其在《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单从诗的题目和诗人所处的年代推断,不难看出该诗应作于当时的都城长安以南某个村庄。而这一点,在与诗人同时代的孟棨所著、专门对唐代诗人所作诗的背景、本源进行记述的《本事诗》中有所体现: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葱翠,寂若无人……”,崔护口渴便叩门求饮,一位美丽少女开门给他端来茶水,然后倚在门外盛开桃花的树枝上,“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护被她的美貌打动,主动与她答话,问她芳龄几何,那位少女面颊绯红,低头不语。崔护无奈告辞而去,她送出门,两眼脉脉含情,待崔护走远,才“如不胜情而入”,崔护也顾盼而归,俩人就这样一见钟情。第二年清明,崔护情不可抑,“亲往寻之”。到了那里,依然是桃红柳绿,但大门紧闭。不知日思夜想的“桃花姑娘”哪里去了?面对春光如醉的美景和盛开的桃花,他的心情无限惆怅,遂在左门题下了那首诗。 为了让这首诗更有传奇色彩,孟棨还对它进行了动人的演绎: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前往城南寻访。这次,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哭声。原来“桃花姑娘”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以为今生今世再无缘相见,竟然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崔护得知真相后,大为感动,一直细心照料“桃花姑娘”到康复,然后又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以礼下聘,最终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自从《本事诗》对《题都城南庄》一诗的故事进行记述后,一千多年来,学术界大都认同并沿用了孟蓕的观点,以崔护觅水故事演绎的各种版本“人面桃花”也都把故事的发生地说成当时的都城长安,那位“桃花姑娘”自然被人认为就是“世居秦川”了。但小编的一位老乡经过考证与走访,提出此诗未必是作于“长安南庄”,而位于深州城东北6里,一个叫利仁村的地方。 在唐代,安平与深州同属博陵郡,利仁村原名梨人村,建于唐初,王、邢二姓为土著。因该村产梨、桃等水果,村人主要以经营果树果品为生计,故名“梨人村”。当地来、老乡世代相传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崔护进京赶考到了利仁村北,只见桃树连成一片,桃花争奇斗艳。崔护兴致勃勃,渐入佳境,一会儿他觉得口渴,于是到村中要水喝,走到一个官宦人家的门前,见一位美丽少女正在荡秋千,那位少女含情脉脉地给他端来水,他们就这样一见钟情。第二年,崔护又来到这里,却没有见到那位少女,心情惆怅的他遂在左门上写下了《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秖今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他与那位少女成婚,并于贞元十二年中了进士,做了官,然后才把那首诗改为我们今天熟知的《题都城南庄》。 据考证,崔护所遇那位女子姓王,是利仁村土王氏家族的女孩。因为千百年来,利仁村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村里不允许演由崔护原诗改编的《人面桃花》这出戏。原来在封建社会,桃花姑娘与崔护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显然是违反纲常,有失风化的,所以村中的本族人认为是极不光彩的,这是该剧被禁演的主要原因,但也为利仁村是“人面桃花”故事的本源地多了一个例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