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八年,共有4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数十万人战死沙场。但其装备、补给乃至医疗条件,比中央军和其他地方实力派军队要差得多。 为避免嫡系部队遭裁减,且为民族前途大计,刘湘积极申请出川抗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何应钦正奉命在川康整军,裁减川军。一者,为避免其嫡系部队被裁减,二者,为抗日之民族大计,刘湘主动致电蒋介石请缨出川杀敌。为调川军出川作战,刘湘召集高级幕僚筹商多日,决定将川军编成两个集团军,由刘湘统一指挥。 川军出川后即被分散处置;出川前所承诺的武器、装备,也未能到位 事情并不如刘湘所愿,川军出川后,迅速被打散:41、45军调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李家钰的第47军调归第一战区程潜指挥,杨森的第20军则调往淞沪战场。刘湘的“必待川军全部集中才参加作战”的计划未能实现。刘湘出川前所要求的武器、装备补充,也未能到位。而川军薪晌待遇仅及“中央军“的一半。 川军在山西:被分割成以营为单位投入战场;后勤不足伤兵大量遗弃战场 川军第22集团军进入山西后的情况,与刘湘设想的“必待川军全部集中才参加作战”完全不同。川军搭乘同蒲路的火车(窄轨),其装载情况,与陇海路完全两样。原来一列车(准轨)至少可以装载一个团以上的兵力,现在一个团就须分两列车来载运,遂使部队刚一进人战场,就被零星分割为以营为单位了。更悲惨的是,由于后勤不足,川军的死伤士兵无法得到救治,甚至粮食都成问题。在战斗中,凡负轻伤、能行动者,就血淋淋地自个儿往后走;凡重伤、或轻伤而不能行动者,多遗弃阵地、或留置阵地后方的临时收容所,任敌杀戮。 川军在淞沪:杨森的第20军以劣势装备打出异常惨烈的好成绩 1937年9月,川军第20军在杨森的率领下开赴上海参战。该军是川军中最穷的部队,装备也最差。10月15日,八0四团奉命收复失掉的阵地。团长向文彬率部当夜恶战,夺回阵地,但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1人,连排长非伤即死,无一幸免,排长剩下4个,士兵只剩120余人!向文彬在一天中的三小时内,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晋升少将。 川军在台儿庄:李宗仁说“若无(川军)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 《正者无敌》剧中最后一仗,是为台儿庄大捷赢得战机的川军滕县保卫战。此战的重要性可从李宗仁的评价中看出:“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此战之惨烈,剧中已予以充分展现,此不赘述。 战争后期:川军自认杂牌队伍,是配角,抗战积极性消磨殆尽 1938年1月20日,刘湘病逝,川军失去主心骨,后逐渐被拆分,然后边缘化,无论是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还是奖惩,更无法与中央军和地方实力派相比。抗战中后期,川军的抗战热情也被中国军队内部的这种不公消磨殆尽,消极情绪开始滋生,在后期的大型战役中川军表现平平,远不如初期出色。 八年抗战,总共有40万川军出川抗战,为国捐躯者26.3万余人 八年抗战中,川军除第22、23集团军外,还有两批川军出川抗战,分别是:第29集团军王攒绪总司令辖两个军,第30集团军王陵基总司令辖两个军,第36集团军李家钰总司令辖两个军和李宗鉴旅长的独立第35旅。抗战八年,出川抗战的川军在40万人以上(不包括以后各部队自行补充数)。川军三期出兵抗战,参加了正面战场上几乎全部大的会战。川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在战斗中为国捐躯的有26.3万多人,负伤35.6万多人,失踪2.6万多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