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五天 20军两个师只剩一个旅 川军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日军的钢铁洪流。川军战史研究专家郑光路说,1937年10月14日,20军802团与日军白川大将指挥的第九师团和禁卫师团激战。日军凭借飞机、大炮优势,发起猛攻,团长林相侯坐镇一线指挥,屡挫日军。 16日傍晚,日军发起又一轮攻势。眼看阵地不保,林相侯冲出战壕,吼声震天。拼杀间,林相侯头部中弹。林相侯是川军在淞沪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团长,也是8年抗战中第一位牺牲的川军团长。据其部下回忆,林相侯战死时,怒目圆睁,手指前方…… 川军20军以血肉之躯,奇迹般保住了一寸阵地不失,还夺回了中央军23师丢掉的陈家行阵地。 18日,20军804团奉命收复失地,团长向文彬率部当夜恶战。40年后,向文彬在回忆录中含泪记载:“当时战场上遗尸遍野,受伤者还在血泊中辗转呻吟,我们便踏着他们的血迹勇往直前……只听到杀声震天,冲锋号凄厉急鸣,这是怎么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 最终,向文彬夺回了阵地。全团官兵中,营长只剩彭焕文,连排长非伤即死,无一幸免,班长剩下4个,士兵只剩120多人。短短一天内,向文彬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升少将,连升两级。 到10月19日,杨森奉命将阵地交给广西部队接防。至此,20军结束了5个昼夜的淞沪会战,奉命到纪王庙整顿残部。晚年的杨森在其回忆录记述淞沪会战,无不痛惜:“20军于阵地屹立如山,使我付出了生平最大的代价。半生心血,一手训练,和我相亲相爱,如手如足的弟兄,2个师开上前线,奉命撤退整补的时候,零零落落、七拼八凑,只剩下一旅之众。” 淞沪会战中,杨森的20军两个师的部队,伤亡7000多人。川军43军26师的两个旅几乎全灭,4个团长阵亡2个、14个营长伤亡13人,全师伤亡比例超过80%。 鬼子日记 用死人堆积的山 挽救战败的命运 大场战场上,川军拼死抵抗。反观另一面进攻的日军,日子也难过。 建川博物馆收藏的日军侵华文物中,有一套侵华日军士兵在战争时所 写 的 日记。7本日记跨时3年,共22万字。日记的主人叫荻岛静夫,他的日记成为淞沪战场的另一面写照。 1937年8月23日,27岁的荻岛静夫应召入伍。一个星期后的9月20日,他乘船从日本神户出发,4天后抵达上海,加入日军第110步兵团第110联队,成为淞沪攻击部队的一员。淞沪战场上,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战斗,荻岛静夫在日记中说: “大家一起进行渡河(吴淞河)战斗……断然向曹家宅冲锋……支那军队出乎意料的顽强,一点退却的意思都没有……支那军队的坚强,削弱了我们的士气,我觉得我们的联队好像完全被消灭了……我感到日本军人也到了需要督战队的程度。” “(蕴藻浜一带阵地)枪炮声频繁,我们居住的地方也不断地有弹丸飞来……第二中队的一名士兵头部中弹,当即死亡……听说上等兵高桥昨夜战死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这次渡河战斗中,已经死伤了好几百名战士,步兵第一师团迄今已有两千数百人的死伤……这是一个靠死人堆起的山来确保的阵地,日本军是用死人堆积的山,来挽救战败的命运的。” 专家观点 川军作战勇猛 堪为爱国军人表率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业务处处长王一峰,研究淞沪抗战10多年,曾多次到四川寻访当年参加过淞沪抗战的川军老兵。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他这样评价川军:“川军英勇、不怕死,特别善于打夜战、打肉搏。” 王一峰说,与武器装备精良的中央军相比,川军很少能分到中央下发的军饷和装备。正因为这样,川军知道利用各种方式克服自身的弱点。正面火炮、火力比不过日军,川军就将日军放近了再肉搏。这时日军火炮失去作用,川军中不少士兵练过武术,大刀与日本刺刀交锋时,占有上风。川军有意识避开白天战斗,进行夜间突击,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也高度评价川军在上海淞沪抗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余子道认为,川军是淞沪会战中抗日军队的一支劲旅。川军20军固守陈家行重要据点,26师与部队协力作战,力阻日军向大场西北进攻等,这些都在整个会战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余子道还认为,川军将士英勇顽强,喋血疆场,不负国家和人民厚望,用自我牺牲,赢得了“川军能战”的声誉。同时,参加淞沪会战的川军各部,上至军长、师长,下至普通士兵,大都抱有一颗为国献身的赤子之心,堪为爱国军人的表率。川军为国家民族大业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更是国家走向统一,民族趋于团结的一种象征,是中国全民族凝聚力上升的一种标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