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紫禁城里的帝王生活:末代皇帝溥仪大婚始末(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我按照指定的时间乘坐自己的汽车前去进宫,并命令第二辆汽车开出去……我发现皇上正在养心殿等着我。我们会面时没有第三者在场。会见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过的这类最尴尬的场面之一。首要的一点是,皇上希望我把他带到英国公使馆去。他已如此明确地下定了决心,甚至连首先同我讨论的余地都没有。这就是他要我准备两部汽车的原因。我和他同坐一辆汽车,他的几名侍从坐另外一辆汽车紧跟其后。皇上接着讲道,一旦到达使馆,他即打算通电中国人民,说明他对继续留在无所事事、只领国家津贴的这个位置上感到羞耻,不仅愿意放弃民国政府曾经作为退位代价而付给他的4000000 元津贴,而且也愿意放弃他的帝号和包括占据皇宫特权的一切有关的权力。
     庄士敦对选婚之间和徐总统下台之后,皇帝突然宣布要离宫出走这一戏剧性变化,感到十分惊奇。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忽然之间要放弃津贴和帝号?
     庄士敦认为有四个原因:一、皇帝是聪明而富有思想的,而且是一位博览各种政治见解的人。他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比许多成年人知道得更多,对他自己的地位也不存在任何幻想。他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不做任何工作而白拿国家的巨额津贴是一种耻辱。二、皇上对他所了解的整个宫廷的腐败现象越来越感到厌恶。三、极端的共和主义者所谓的旧国会或某种类似的议会代议制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恢复,而帝号和津贴的废弃有可能被提出来。四、皇帝现在的处境对其身心是有害的。庄士敦分析了当时的时局和由此可能出现的后果,理由充分地说服了溥仪放弃了自己原本的打算。


     皇帝的大婚礼很隆重,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清廷任命了4 名大婚礼大臣:贝勒载涛总办,帝师朱益藩和内务府大臣绍英、耆龄为副。随之成立大婚礼筹备处。设定照同治大婚礼的规模,简肃而隆重。但即便一切从简,也得40 万元。内务府府库空虚,这笔经费从何而来? 清室与民国政府磋商,要求把历年所欠的清室优待费先拨40 万元应急,但得到的答复是:方今国库空虚,碍难照办,请另行筹措。清室只好变卖珍宝。报纸一披露,天下哗然。最后,只好改用抵押,用40 多箱金银器皿作抵押向英国汇丰银行筹借经费。民国政府财政部送给清室一封致歉的信,说特意从关税款内拨出10 万元给清室筹办大婚,其中2 万元算是民国的贺礼。
     10 月21 日,举行纳采礼,以礼亲王诚坤、睿亲王中铨任纳采正、副使。礼亲王骑马在前,睿亲王手中持节,一行人从乾清宫出发,后面是大队的仪仗和采礼。但京师市民看见的却是一支不伦不类的纳采队伍:分两行随行的是手持黄缎龙旗和木牌、木棍的仪仗,持节使后是一把黄伞和雕鞍锦辔、鞍上覆盖黄色绒毯的4 匹黑马、白马;采礼是木亭、锦匣、绍兴酒和果品,采礼队列的最后是全身染成红色的40 只绵羊,纳采队伍走到神武门后,步军统领衙门和保安队的300 人的马队在前开路,宗人府和内城守卫队三起乐队随行奏乐——马队和乐队的人员,全都身穿相同的服装,背挎洋枪马刀,吹打洋鼓洋号。纳采队伍在人们的嬉笑声中,直奔荣公府( 荣源封为承恩公)。
     11 月12 日,举行大徵礼。筹备处发布消息,定于12 月1 日举行大婚。11 月29 日,清室举行册封淑妃文绣的仪式,迎文绣入宫。11月30 日,举行册封皇后典礼,由礼亲王诚坤、怡亲王毓麒为正、副使。12月1 日,举行大婚典礼。溥仪身穿袍褂,来到乾清宫。满蒙王公和遗老们齐集宫内。恭亲王奕訢的长子庆亲王载振和郑亲王昭煦任正、副使,御前侍卫衡永等8 人随行,带着大队迎亲人马前往荣公府。蒙古亲王那彦图、蒙古郡王贡桑诺尔布和宗室载泽、溥信4 个御前大臣在乾清宫照料一切。新郎溥仪派人把一柄如意放在凤舆里。24人抬的大凤舆涂金的轿顶,正中一只很大的金凤凰,凤背上一个小金顶,周围9 只小金銮嘴里都衔着长长的黄丝穗;鹅黄色缎子轿围,上绣抱着红双喜字的蓝凤凰。
     大婚使用的是全副卤簿仪仗;伞棍、旗、牌、金瓜、钺、斧、节、扇和各百余对的牛角、大鼓。队伍至神武门,增加五起军乐队和民国步、骑卫队、禁卫军警察中队2000 人。队列中有一座银顶黄缎轿和三辆银顶黄缎旧式马车,都是空的。这是备皇后日后私人使用的。队伍中较引人注目的是60 人手提的大宫灯、70余人肩扛的龙凤旗伞和无数仆役抬着的装金册、金印、新娘嫁妆的黄龙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