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时任第19路军副总指挥蔡廷锴将军讲出这句发自中华儿女们灵魂深处的怒吼。 当下,正值纪念八一三淞沪会战之际,有些读者或许会疑问淞沪抗战和淞沪会战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通共同之处? 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为了纪念这场战争,上海还有一条一二八纪念路。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也称之八一三淞沪会战,也是一场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那么,我们不妨来浅谈一下这两次作战。 一·二八淞沪抗战 淞沪抗战发生在1932年,当时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不久,日本政府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1月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以所谓“日僧被殴事件”为借口,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19路军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19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派遣主动请缨的张治中任第5军军长,率领所部增援淞沪抗战前线。19路军与第5军协同配合、并肩作战,给予日军以重创。 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积极动员民众组织救护队、担架队、通信队和运输队等支援淞沪抗战,提供保障。 然而,由于国民政府执行所谓“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中日双方于5月5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上海停战协定》,并规定了日军可以留驻上海,为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条件。 签订《上海停战协定》 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为反抗日军侵略,浴血奋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伤亡惨重。中国军队一雪前耻,给予日军以“九·一八”事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付出了伤亡约1.4万人的重大代价。 更可悲的是,“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等人以“事变期间红军发动赣州战役”等为借口,正式确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