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以身作则奉行节俭,各级官员则效仿皇帝,大兴节俭之风。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皇帝的衣服旧了照样穿,大臣们也都换上了旧衣服。皇帝的裤子破了个洞,打了补丁继续穿。朝臣也为自己的衣服打上补丁。道光年间的朝会很像是丐帮大会。一眼望去,从龙椅上坐的到地砖上跪的,全是衣衫破旧的人,个个像叫花子。 大臣之间见面不再说恭喜发财、恭喜高升等废话,而是相互抱怨哪里的菜又涨价了,生活如此窘迫,没法活了等。一时间,朝臣都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了。有些官员更是将自己如何与小商贩砍价,少花了一文钱的事,对外大肆宣扬。 其中,将这种节俭精神贯彻得最为彻底的是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据《晚清帝国风云》记载,曹大学士朝会上穿的裤子,两个膝盖都打了补丁。道光帝的裤子只是一个膝盖有补丁,每次看到曹学士,总是龙颜大悦。 曹大学士每天赶着一辆破旧的驴车上早朝。早朝结束后,他便脱下朝服,换上更为破旧的衣服,拎着箩筐到菜市场上去买菜。他经常为了一文钱与商贩讨价还价,每次都争得面红耳赤。 最有意思的是,曹大学士的种种节俭行为总能通过各种途径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也因此更加喜欢曹学士。曹学士践行节俭获得政治成功。在这个巨大的示范作用下,道光朝大臣节俭的极端案例层出不穷。  节俭背后的奢侈:超贵旧官服与天价补丁费 在节俭之风的沐浴下,官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力求与时俱进。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京城内的旧衣铺子生意火得不得了,所有的存货都卖得精光。起初,旧衣服的价格比新衣服低很多。随着需求的旺盛,很快旧衣服的价格与新衣服持平。有的官员把新衣服拿到旧衣铺子里换取旧衣服来穿。 后来,旧衣服的价格飞速增长,竟然高于两件新衣服的价格。有钱的官员才能穿得起旧衣服。官俸低的官员已经消费不起旧衣服了,他们只好在新衣服上打上补丁,在袖子上抹上油腻的物质,以显示与朝廷保持一致的节俭立场。 在这之后,不仅旧衣服价格飞涨,给衣服打补丁的价格也涨了很多。官俸低的只好请家人自己动手给衣服打补丁。 看到满朝文武如此简朴,道光皇帝龙颜甚悦,得意于自己治国有方。不过,道光皇帝奉行的节俭并没有给朝廷省下什么钱。有些人捞钱的手段极为龌蹉,例如内务府的人。 内务府总管皇宫的事务,皇帝一家的吃喝拉撒都靠他们打理。这群人的生财之道是从采购和工程中吃回扣。道光皇帝把宫廷预算削减了一半,停掉了很多工程项目,这让内务府的人非常不爽。 混在皇宫里的这群人自有办法,那就是在皇帝的节俭中做文章。据《春明梦录》记载,有一次,道光帝的裤子破了个洞,内务府安排人打补丁。皇帝看到内务府的账目时吓了一跳,原来这个补丁报账一千两银子。 在当时,三钱银子足以买一条新裤子,一个补丁竟然花了一千两银子。皇帝问责时,内务府总管解释道,皇帝的裤子用的是上好的布料做的。这种布料只有苏州才有,而在苏州凑齐各种花色的面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来回的路费和办事人员的差旅费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内务府算了这笔账之后,道光皇帝发现,原来一千两银子还是内务府报少了。 皇帝在朝堂上的节俭行为和大臣的刻意模仿并没有改变整个官僚机制的运作模式。道光朝,整个国家吏治极为腐败,官吏、军人吸食鸦片、聚众赌博、嫖娼等行为极为严重。皇帝与大臣的节俭游戏成了有组织有目的的乞丐服表演。 道光朝,官吏的腐败程度远超前朝。据刘诚龙《暗权力》记载,今人皆知的封口费就是道光年间流行的。当时叫做卖奏费。如果官员渎职、犯法、贪污、有作风问题,负责纪检和监察的官吏就会整理材料,准备上奏。这时,该官员就会准备一笔钱,让其保持沉默。难怪中国人向来喜欢说沉默是金,至少道光年间的监察官,一旦沉默,必然有金子。 道光帝奉行的节俭美德,最终成了皇帝与大臣默契配合上演的一出闹剧。在这个过程中,唯有皇帝一人入戏了,其他的大臣则成了陪演和看客。 可怜的道光皇帝,一生都做着通过奉行节俭,以德治国,实现财政好转、政治清明的美梦。 结语 我们从小都被长辈教育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节俭是无奈之举。没有任何理由怀疑道光皇帝的一片苦心。然而一个出发点无比美好的愿望,在变为政策推广后,还是被运行千年的官场规则及社会风气吞噬掉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