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南下: 统帅多铎处死南京“太子” 正当南京纠缠于太子的真伪,闹得不可开交时,清军乘机大举南下,进逼南京,一时间形势危急。五月初十,福王在太监与卫兵的簇拥下,从通济门逃出南京城,前往太平府避难。次日,马士英仓皇逃离南京。南明福王小朝廷至此土崩瓦解。南京市民数百人冲进监狱,救出太子,拥至武英殿,群呼万岁,俨然又成立了一个小朝廷。 只可惜五天之后,五月十五日,清军就进入南京城。当时,清军的统帅豫王多铎问:“太子在何处?”降清的忻城伯赵之龙说:“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多铎不以为然:“逃难之人,自然改姓易名,若说姓朱,早就被你们杀了。”已降清的保国公朱国弼解释:“太子原也不承认,是马士英策划的。”多铎笑道:“奸臣!奸臣!”当天晚上,赵之龙就带着太子来到多铎的军营,多铎离席迎接,要太子坐在自己的右侧,相去不过丈许。 多铎命令已降清的刘良佐前往黄得功军营捉拿福王。五月二十五日,刘良佐押解福王回到南京。福王乘坐一顶无幔小轿,蒙着包头布,身穿蓝布衣,用油纸扇遮着脸,昔日弘光皇帝的威风已荡然无存。路旁民众个个唾骂,甚至投掷瓦砾。 多铎设宴招待刚擒获的福王,并将他的位置安排在太子之下。席间,多铎屡屡责问朱由崧,为何妄称位?朱由崧被问得汗流浃背,一言不发。 太子也发难:“皇伯亲自下令召我来,却不认,又改我姓名,对我用刑,难道是奸臣所为,皇伯还不知吗?”朱由崧支支吾吾,不敢出声,一直俯首到终席。多铎对太子故作亲昵姿态,显然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目的是彻底孤立福王,分化和瓦解反清力量。 据传说,几个月以后,多铎北上,将太子、福王都带走了,随后均被清廷处死。至于太子真伪尚未定,但清朝还是将他处以极刑,致使太子一案更加难辨真伪。 思宗死后的短短几个月中,北京、南京先后出现了两个太子,孰真孰伪,众说纷纭。明史专家孟森认为北京出现的太子是真的,只是清朝站在改朝换代的立场,不愿承认前明的皇太子,以避免政权交替之际引起动荡与不安。至于南京出现的太子是假的,但百姓痛恨弘光政权朱由崧,所以宁愿相信是真太子。 陈寅恪先生认为,万历时代“争国本”时,东林人士支持太子常洛反对福王常洵(即朱由崧的父亲),所以在思宗死后,东林人士必然与福王朱由崧相抗衡。马士英以为假,舆论越以为真,其间或多或少夹杂着“党争”色彩,是东林、复社人士故意与马士英唱对台戏。这种说法为南京假太子案提供了一种解释思路,但毕竟缺乏实证,难以令人信服。  难解之谜:崇祯太子出家为僧?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使得崇祯皇太子案成为一个难解之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京出现的太子与南京出现的太子不论孰真孰伪,都已经处死。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便真太子在世,也不敢抛头露面。因而民间还流传,崇祯太子在粤东嘉应阴那山灵光寺出家为僧。 李自成攻破北京擒获太子后,将他与东宫侍读李士淳等人一起交给刘宗敏关押。大西军西撤途中节节败退,自顾不暇,他俩乘战乱结伴逃了出来。为了躲避各种势力的追寻捉拿,两人历尽艰辛,终于逃到了李士淳的家乡粤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的阴那山。崇祯太子眼见清朝铁骑席卷江南、明朝复兴的希望逐渐化为泡影,自己偏处一隅,没有什么可资凭借,心灰意冷之下,只好面对现实,削发为僧。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梅县地区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太子菩萨”的故事。在明光寺中,长期供奉一位和尚的神位,名字很怪,叫做“太子菩萨”。每当新谷登场,该寺住持便雇人挑着“太子菩萨”的神牌到乡间化缘募捐,以所得供“太子菩萨”。久而久之,“太子菩萨”被讹传为“稗子菩萨”。据称他的原身是明末一位和尚。李士淳编的《阴那山志》收录了两首诗: 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 天画棋盘星作子,指弹日月照将军。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声迅耳闻。 诗的作者期待有一位能人帮助自己“裂碎迷云”,实现“天画棋盘星作子”的抱负。这一抱负颇有帝王之气,恐非一般僧人所能为。 在《嘉应州志》里,有关于李士淳的记载,他曾任山西翼城令,因为治行卓异,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后来闯王陷都,潜遁归里。另外,在清朝康熙年间刘广聪修的《程乡里志》中也说李士淳“逆闯陷都,身受刑笞,不污伪命,潜遁归里”。这些记载都表明李士淳曾经被李自成俘虏,并且受过刑,随后又逃回广东。太子因与他有旧,很可能也一同逃回。 由于崇祯太子的身份实在过于特殊,加之政治上的原因,李家也没敢说出事情的真相。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了,太子一案才不必再顾及政治上的风险,禁忌渐少。李士淳(又名李二何)的后人李大中在《二何先生事略》一文中公开宣称,其祖曾救过崇祯太子。他不仅提到了李士淳回到家乡后的所作所为,而且指出那位和尚就是崇祯太子。但这种说法毕竟只是一家之说,没有什么相关的佐证。 由此可见,崇祯皇太子之谜在当时对于清朝、南明或者一般民众,都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重大政治问题。当政者,无论是南明小朝廷,还是清廷都不认太子,唯恐太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民间,对明朝有感情的遗民们又企图保护太子,那些反清复明的义士也一次又一次地以此为旗号。至于太子究竟飘零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