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虽然一介武夫,性格粗野,但颇具敏锐嗅觉和投机意识。董卓是何进请来诛杀宦官势力的帮手,途中听说宫中有变,刘辩被劫,立马前去迎驾,想以此捞取日后立足朝廷的政治资本。颠沛流离中,刘辩不知董卓率军前来之意,内心恐惧,吓的哭泣流泪,与董卓对话也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倒是刘协神色从容,对答如流,对宫变经过无一丝遗漏。董卓此时已有了废掉刘辩而立刘协的念头。 回宫后,刘辩大赦天下,改元“昭宁”,取光明、安定之意,但这无法阻挡董卓乱政的步伐。董卓在成功收编了何进的部将兵力后,与其原先的西凉兵合为一处,实力大增,尤其是在杀掉丁原,得到万夫不当的大将吕布后,更是不可一世,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刘辩改元后的第三天,董卓主持群臣大会,申明刘辩年幼愚昧,不配当一国之君,接着逼迫何太后下诏书废刘辩为弘农王,另立刘协为皇帝。 废刘辩,立刘协,董卓之所以有此废立之举,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刘辩“天姿轻佻,威仪不恪”,给董卓的第一印象非常差;其二,董卓与董太后同姓,刘协是董太后所养,董卓认为刘协是本家,且刘协时年九岁,比刘辩小,更容易控制;其三,董卓初入宫廷,根基不深,群臣不服,通过废立皇帝提高自己的威望。刘辩被废后,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资治通鉴》)。 董卓擅自废立,祸国乱政,加之其恣意妄为,引发“豪杰多欲起兵讨卓者”《资治通鉴》。因担心群雄以迎废帝刘辩复位为名讨伐自己,董卓决定将刘辩害死。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董卓派人进献毒酒给刘辩,并逼迫他喝下去。刘辩自知难逃此劫,含泪“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别”《后汉书》,上演了一出“弘农别姬”。这位曾经名义上是东汉帝国最高首脑的废帝最终死于非命,时年十五岁。 以什么规格为刘辩下葬是个问题,刘协虽念及手足之情,但难免要看董卓脸色;再者,刘协和刘辩还有一些历史过节。当年,王美人怀刘协时,何皇后为保儿子刘辩的地位,曾逼迫王美人堕胎,王美人“畏后,乃服药欲除之(刘协),而胎安不动”,幸亏胎气异常稳固,刘协才得以出生见天日。后来,王美人生下刘协后,气急败坏的何氏“遂鸩杀美人”(《后汉书》),致使刘协自幼无母。 种种因素,刘协不能也不想为刘辩厚葬。当年二月,刘协下诏“葬弘农王于故中常侍赵忠成圹中,谥曰怀王”《后汉书》,即将刘辩葬于已故宦官赵忠生前为自己修成的墓穴。赵忠是汉灵帝时期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汉灵帝常说“赵常侍乃我母”,对赵忠等人宠信有加。后来,赵忠在宫变中被袁绍诛杀弃尸,其成圹也就成为一座空墓。把刘辩葬入赵忠墓穴,是刘协对这位皇兄的侮辱和报复。 一代帝王死后竟葬于宦官之墓,好在还有历经战乱的唐姬在墓园中与他相伴。刘辩死前,曾对唐姬说,“卿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幸自爱!”(《诗女史纂》),让唐姬为他守节,不能再嫁人。刘辩死后,唐姬“归乡里。父会稽太守瑁欲嫁之,姬誓不许”。后来,董卓部将李傕“略得姬。傕因欲妻之,固不听”。刘协听说后,下诏“迎姬,置园中,……拜为弘农王妃”(《后汉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