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这些崭新的观点,精辟的论述,深刻的揭露,及时澄消了人们中存在的许多糊涂认识,使中国人民迅速地觉醒起来。一位当事人说:“当时帮助我们了解十月革命和国内外局势的人主要是李大钊同志,”“我们从他那里得到思想和行动的启发”。(《五四运动回忆录》第256页)匡互生说:“有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带强烈刺激性的出版物作晨钟暮鼓,一向消沉的青年,也就不能不从睡梦中惊醒,思想解放自是当然的结果了。”(《五四运动回忆录》第249页)尤其使那些寻求真理的先进分子迅速觉悟起像来,很快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走上十月革命的道路。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一批进步青年在李大钊影响下,开始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 陈独秀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就比不上李大钊那样明确、深刻,经历了相信、怀疑和否定的发展过程。他在1918年12月22日《每周评论》发刊词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看成是“公理战胜强权”,并且吹捧美国总统威尔逊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由于社会上名流都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公理战胜强权”,不少青年们受了迷惑;既然连陈独秀都这么说,青年学生中受迷惑的人更多了。11月30日晚,北大学生提灯游行,竟到段祺瑞住宅前表示祝贺。北京各校学生,不少人跑到美国使馆高呼“威尔逊总统万岁!”后来由于受了李大钊的积极影响和事实的教育,陈独秀的态度有了转变。他在1919年2月的《每周评论》第8期上,同时发表了两则随(感)录:一则题为《威大炮》,把原来他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的威尔逊,贬低为一文不值的“威大炮”;另一则是《公理何在?》,把所谓“公理”、“民主人代表的协约国,转而斥责为剿杀十月革命、迫害反战英雄李卜克内西的刽子手,并气愤地连声直呼“公理何在?!”直到1919年5月1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第22期发表评论,对帝国主义本质才有了明确的认识,他说:“啊!现在还是强盗世界,现在还是公理不敌强权时代!”并且号召人民开展相当的示威运动,彻底铲除“军阀、官僚、政客这三害”。陈独秀的上述观点,由于他是新文化运动创始人的身份,对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比不上李大钊所起的作用那样深刻、广泛和强烈。总之,在五四运动前,达到李大钊这种认识的先进分子,还是极少数。 提出了“直接行动”的口号,催生了五四运动 1919年1月,英美法等帝国主义策划召开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废除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正义要求,遭到否决,却把德国在山东强占的一切权力全部让给日本,使我国主权受到极大威胁。到2、3月间,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越来越露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而军阀政府又腐败不堪、软弱无能。一批爱国青年深感宣传、揭露已不能适应日益紧迫的斗争形势,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这时,李大钊多次向爱国青年介绍国际工人运动情况,提出了“直接行动”的思想。“直接行动”的思想,振奋和激励着广大爱国青年,逐渐酝酿着即将到来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风暴。5月1日,李大钊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五一节May Day杂感》重要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采取“直接行动”的方法跟敌人斗争,推动了群众的革命行动,五四运动的发生就将成为势不可挡的事。 当然,陈独秀在5月4日出版的《每周评论》随感中,也提出了“直接解决”的思想,但在五四之前,学生们不可能看到这文章,对五四运动爆发不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当然这对推动五四运动深入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总之,李大钊通过演讲和撰文,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指明了斗争的目标,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武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