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寻找决定重大战役胜负将领的后人,在他们身上,你将看到血脉如何传承。他们携带着父辈甚至祖父辈的基因,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光荣与梦想在一个家族里延续。 我们会寻找一些特殊角色。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他们只是一个个无名英雄,但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往往在某个契机下成为战争的拐点。我们将记录平凡人生命里浓墨重彩的时刻。 正义的和平,人性的光辉,将贯穿整个专题,这是我们对二战的诠释。 雨是从7月初开始下起的。金振中的记忆里,这一场连绵阴雨,未曾间断。 7月6日下午14时,他独自换上便服,扛着大锹,踏过泥泞之地,至卢沟桥车站。 这是1937年的北平,日军在卢沟桥附近频繁演习,与我29军冲突不断。 彼时29军共有4个师驻守。负责守卫卢沟桥的是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 金振中回忆当时情景:远远看过去,前边七八百公尺的地方,日军的队伍正不顾雨淋和泥泞演习,目标正是宛平城和卢沟桥。 战争一触即发。 第二天,北平已是不堪忍受的酷热,寒暑表上的水银柱从大清早就直线上升。 时任日本驻华大使馆驻北平的陆军助理武官今井武夫的记忆里,7月7日晚,卢沟桥附近第一阵来源不明的枪响过后,8日4时23分,日军得到可以向29军开枪的命令。 8年抗战,从卢沟桥掀起了序幕。 守卫者的大刀 像剥开一枚洋葱一样,原启长反复撕下一层裹着一层的旧报纸,他收藏的那把刀露出了容貌。 刀柄缠绕结实的布条,刀身已锈迹斑斑,引人注目的是中间两个小环,其中一个和刀身之间有些间隙。 66岁的原启长“嗖”地站起身,舞起大刀。“这处豁口,搏斗中可能正好卡住日军的长刀。”他说。 老照片里,大刀刀柄下面的圆环是要系上红绸的,耍起来红绸飞舞,煞是醒目。 78年前,驻守卢沟桥的29军,也是用这样的大刀,担起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之责。原启长的父亲原逢汪,时任29军军训团的武师,教授士兵们形意拳。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据东三省,继而驻军丰台。彼时,蒋介石在日记中对日军一改称呼,变为“倭寇”,并在每天首行写下两个字——雪耻。 日军之嚣张让中国群情激奋,29军尤甚。1936年冬,为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29军招募各地青年,甚至有东南亚的华侨,一同集训于南苑,军训团就此诞生。 军训团的驻地,就部署在南苑兵营里。训练之严格,很多军人都记忆犹新,他们在回忆录中都曾提及,学员饭前必唱《吃饭歌》,歌词是:这些饮食,人民供给;我们应该,为民努力。日本军阀,国民之敌;为国为民,吾辈天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