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汉代士大夫们流行"交际舞":宫廷礼仪规矩极严格(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公元190年,因为董卓擅自废立,关东诸侯纷纷起兵。当时,关东联军公推袁绍为盟主。可是,在天下豪杰纷纷归附袁绍的时候,有一位叫做鲍信的将军,却公开宣称:“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败。君殆天之所启乎!”鲍信认为,天下诸侯中,唯独曹操能够拨乱反正,认为曹操是上天派遣的人才。鲍信嘴上是这么说的,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从反对董卓开始,到曹操在兖州建立根基,鲍信都追随着曹操,维护着曹操,一直到最后战死沙场,尸骨不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同为一路诸侯的鲍信这么看好当时还籍籍无名、受人轻视的曹操呢?
    我们再看看鲍信的这句话“苟非其人,虽强必败”,其人是怎样的人呢?是能够拨乱反正的人。
    鲍信此人,从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就是一位心中有着国家大义的“正人”君子。
    何进掌权时期,鲍信接受大将军何进的举荐,担任骑都尉。就职之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回乡召集部队,返回京师,准备扫除宦官势力。鲍信拿出家财,招募了一千来人,可是等到返回洛阳的时候,何进却被宦官杀害,宦官又被袁绍兄弟除去,董卓乘虚而入,控制了朝廷大权。


    
    鲍信看到董卓入京,第一个建议袁绍突袭除掉董卓。鲍信认为董卓为人凶残,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怀不轨。我方如不提早动手,日后必然吃亏。此时董卓刚到京都,士卒疲惫,我方对他发动袭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当时,袁绍曾任西园八校尉之一,又是何进心腹,担任司隶校尉,掌握京畿治安,其弟袁术又是虎贲中郎将,可以说完全有实力和董卓交锋,甚至消灭董卓。
    可是袁绍此人,一向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年为了保全自己,而假托何进命令抓捕宦官家属,就是一例。现在董卓进京,到底带了多少人马,还不清楚。何况就算是董卓进京,也不敢对手握兵权、门第高贵的自己如何。袁绍还在期待在新政府当中分一杯羹。
    其实,在鲍信建议的时候,董卓只不过率领三千骑兵入京,袁绍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除掉董卓。可是随着时间过去,西凉大军陆续开进,京城的那一两万人马根本就不值一提。就算是西园新军如何精锐,也难以抵挡西凉虎狼之师。
    于是,袁绍这鸟人投机失败,只得灰溜溜离开京城。
    袁绍本是拥立少帝刘辨的大功臣,而董卓废黜少帝,拥立献帝刘协,袁绍已经无法立足,于是在渤海起兵。天下诸侯也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到反董的大旗下。
    鲍信也弃官逃离京城,回到家乡,积极筹备,几个月时间竟然就召集了两万人马,七百骑兵,五千多辆车子。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鲍信说了上文的那句话。
    很明显,鲍信的话处处在表扬曹操,更是在批评袁绍。苟非其人,虽强必败,袁绍也好,董卓也好,都是打着大义的旗帜在捞取自己的好处,最终必然败亡。天下诸侯唯独曹操心中有“正”,在诛杀宦官,反董卓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中为朝廷,为国家考虑。
     鲍信为什么这么评价曹操呢?
    在何进、袁绍等人策划诛杀宦官的时候,何进不好意思亲自动手,袁绍就建议让诸侯率军入京,借刀杀人。有识之士都认为不妥。当时曹操有何反应呢?
    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曹操听说这个消息就笑了,他认为宦官在宫廷服务,从古到今都有,只是当今皇帝不应该给他们那么大的权力,以至于祸害天下。现在既然想要惩治宦官,何必牵连过广,诛杀首恶就够了。一个狱吏就解决问题,有必要纷纷攘攘征召各地部队吗?你们若是想把人家一网打尽,那他们还不狗急跳墙,拼命挣扎。我料定这件事情就要失败了。
    在众多贤人的分析当中,曹操的话最有领袖气度。确实,宦官自古以来就为人轻视,先天就处于礼法、舆论的劣势。若非汉灵帝宠信,十常侍早就死无葬身之地。在何进掌权之初,赵忠、郭进等人不就是看到自己一方是无法获胜,才会杀死蹇硕,丢车保帅吗?闻而笑之,何等睿智!一狱吏足矣,又何等大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