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先生在不同场合对于竖井的描述也并不相同。本想解开谜题,却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难道詹天佑先生自己也记错了,还是另有隐情呢? ■小学课本中的争议 小学语文《詹天佑》一课,让同学们通过课文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有了最初的了解。八达岭隧道作为京张铁路的重要工程,在这篇课文中被重点论述。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的隧道全长1091米,是当年修建京张铁路最具难度的工程之一。为尽快打通这座隧道,詹天佑在当时采用了先进的竖井开凿法,最终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二十三日打通隧道,为京张铁路全线贯通打下了基础。 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从小就生活在八达岭隧道附近的青龙桥车站,对于这座隧道非常熟悉。一次他无意间看到了孩子语文书上的课文,文中描述说詹天佑先生开凿了两个竖井,老师还要求孩子们画示意图展示六个工作面施工的场景。这让老杨困惑不已——因为一直以来,他了解到的八达岭隧道只有一座竖井,如今已作通风之用,问周围的铁路老工人,大家都不知道还有第二口竖井。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杨站长上网进行查找,结果发现有疑问的不止他一个人,很多人甚至是不少语文老师都对此不理解。原来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本中,《詹天佑》这篇课文的细节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八达岭隧道竖井的描述竟有三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5课这样写道:“……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北京出版社第十二册第22课却这样描写:“……从山上打两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六个工作面可以同时开工,把工期缩短一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六年级下册这样写道:“……先从山顶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对比来看,一个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说法,争论的焦点在于到底挖了一口竖井还是两口,形成了四个还是六个工作面。或许课本的编者也困惑于这个问题,于是出现了对数量避而不谈的第三个版本。 这让杨站长非常意外,迫不及待地想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史料中的不同说法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杨站长来到图书馆查阅尘封多年的老资料。经过一番努力,在民国时期出版的《交通史路政编》中,找到了詹天佑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向清政府邮传部汇报京张铁路隧道完工时的一篇文章——《京张铁路山洞完工申报邮传部文》。该文中对于八达岭隧道有这样一段描述:“惟八达岭洞工,尤为险要……继由山岭打通大小二井,下距轨线深一百十尺余。遂于井内再由南北两向开凿,计分六处,同时工作……”除此之外,1909年詹天佑在京张铁路通车典礼上用英文致辞时提道,“……最长之山洞,在长城之下开凿,穿过坚硬岩层。在修筑时,我们开凿了二井,在井底分向两面开凿,连同两端开凿,共有六个工作面,日夜不停施工。”这里所说的“最长之山洞”就是八达岭隧道。由此可见,詹天佑在不同场合都曾经明确表示过,为修筑八达岭隧道曾在山岭上垂直向下打了两口竖井,并形成了六个施工工作面。 从史料中得出的这个结论让杨站长更加疑惑。他周围的铁路工人以及他自己都只知道隧道中有一口竖井,而且这都是亲自探访后得出的结论。如果另一口井在施工结束后被填充或者封闭,起码也会留下一些痕迹,可现在连一点儿痕迹都找不到。而小学课本中“凿一个竖井”这个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