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古代战争 >

抗联侦察员最传奇功绩:炸毁虎头要塞亚洲第一炮(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1942年8月1日,由东北抗联改编而来的抗联教导旅在苏联伯力正式组建,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对外番号八四六一步兵特别旅。
    随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临近,苏联远东边防军对教导旅进行了特殊训练,如空降跳伞、开摩托、识图绘图、收发电报、爆破、战地拍照等。
    1945年7月下旬,抗联教导旅侦察分队的280名指战员组成20多支特遣队,秘密潜回中国东北境内,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降落,进行战前侦察。侦察员用各种方式,接近或潜入日军数百个营区、工事、弹药库、军事谍报指挥机关等要害设施,将日本关东军的17个战略地堡及中苏边境上三道防线的情况,无一遗漏地标注成空袭目标,并制成图表,由交通人员星夜传递越界过江,送到抗联教导旅情报中心。在此期间,侦察员们不仅摸清了日本关东军的军力部署情况,还多次完成了暗杀、破坏等任务。
    在此期间,抗联侦察队员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炸毁虎头要塞的“亚洲第一炮”。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完达山脉的丘陵之中,是日军为进攻苏联而秘密修筑的边境军事要塞,拥有庞大的进攻和防御体系,是中苏边境东段的核心阵地之一。在要塞的山顶有一门榴弹炮,炮身直径为1米,炮口直径为41厘米,炮长约20余米,号称“亚洲第一炮”。它的杀伤力极为惊人,装药量为1吨,一颗炮弹竟有4米长,最大射程达20公里,可以随时打到苏联的土地上,对即将出兵东北的远东军威胁极大。在苏军发动总攻的前夜,抗联教导旅小分队混入虎头要塞,炸掉了这门“亚洲第一炮”。
    多年后,哈尔滨抗联后代组成访问团,到俄罗斯寻访当年抗联将士战斗生活的地方。在哈巴罗夫斯克,他们参观了战争历史博物馆。当这些抗联后代走进对日作战厅时,看着那些再现当年历史的画面,难抑感情,泪流满面。
    
    一位年长的馆员主动走过来介绍英雄们的事迹。江子华的儿子江玉章拿出父亲获得的斯大林签发的嘉奖证书时,这位馆员说:“这份证书的历史地位是相当高的,只有苏联英雄才能获得这份证书!”说完,她走出展厅,很快带着纪念馆的馆长走了进来。馆长热情地邀请中国客人到她的办公室,她说:“欢迎你们参观战争历史博物馆,你们没有忘记过去,寻找英雄的足迹,令人感动和敬佩!”
    2007年,江玉章把父亲江子华的斯大林嘉奖令主动捐献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李兆麟与“露营之歌”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
    在抗战馆的“局部抗战”展区,李兆麟将军与战士们共同创作的《露营之歌》一直在循环播放。《露营之歌》是一首东北抗日联军歌曲,创作于东北抗日联军西征前与西征途中。由李兆麟、陈雷、高禹民、于天放作词,套用古曲“落花调”填词,唱起来十分悲壮激昂。《露营之歌》是当年抗联西征战斗岁月的写照,曾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战士的斗志,有极广泛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又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
    1937年,日本关东军调集三江省(佳木斯)地区的日伪军几万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抗日联军疯狂进攻。李兆麟通知部队西征,命令保安团和新编十四团于6月30日晚,赶到依兰县东白石砬子渡松花江。
    到达时已是傍晚,还起风下雨。李兆麟组织船只过江,战马在江边饮水,不时发出嘶鸣声。人马迅速上船,战士们用枪把子划水,衣服和马匹都被雨水和浪花打湿了。靠岸后,李兆麟和大伙拾柴火,在风雨中勉强点起篝火,还没等烤干衣服,后续部队就到了,又继续赶往香兰北边的岔巴气河入口处(今大丰林场)。这首歌的第一段是陈雷有感而发的,经李兆麟修改、肯定后,让陈雷同志先教给少年连演唱。
    “七七事变”的消息传来,戴洪滨军长率二师、三师、四师沿汤旺河进军,逐渐进入人迹罕至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和平如明镜的大小湖泊地区。穿过树林行军,人多马多,道路十分泥泞,蚊虫叮人,能把两层单衣叮透,打得衣服染血一片一片,马身上也被叮得直流血。当时正是伏天,森林里闷热异常。大约经过一个月,终于走出小兴安岭。根据这段亲历,李兆麟写出第二段歌词。
    就这样,一边行军一边宿营,在战争的间隙中和战士们一路切磋、一路修改、一路传唱。从1938年5月写到1938年底,从帽儿山写到嫩江,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无数个地方,每段歌词都有战斗生活的背景。
    歌词里记录了全体抗联战士在“朔风怒吼”、“冷气侵人夜难眠”的恶劣天气里,在“蚊吮血透衫”、“足溃汗滴气喘难”的艰苦行军中,在“征马踟蹰”、“敌垒频惊马不前”的困苦条件下,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雪地露营时,都动摇不了誓同日寇血战到底“重任在肩”、“夺回我河山”的钢铁意志。
    《露营之歌》全曲首次发表在1939年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该《歌集》为抗联三军政治部所编,战后仅收存于中央档案馆一直没有对外公开,直到1999年才被公诸于世。此番抗战馆复制后陈列于馆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