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二年,玄宗皇帝封哥舒翰为凉国公,食实封二百户,并正式任命为河西节度使。不久又晋封为西平郡王。当时杨国忠和安禄山争权,几次秘密奏明皇上,说安禄山要谋反,因此他就想法扩大哥舒翰的职权,借以和安禄山的势力抗衡。天宝十三年,拜哥舒翰为太子太保兼御使大夫。 哥舒翰,好纵酒,姿情声色。有一次,他到土门军视察,去浴室洗澡,由于酒精中毒,又受了风寒,就晕倒了,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因此,他只好回到长安,在家抱病不出。 后来,当安禄山起兵造反,封常清和高仙芝连连失败,玄宗无奈,不得不求助于这位身患重病的老人了。拜哥舒翰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要他统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御敌,去前线镇守潼关。玄宗皇帝亲自在勤政楼犒劳他,并且命满朝文武百官到郊外为他饯行。 天宝十五年,任命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按唐朝官制,皇帝之—下,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三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侍中同为宰相。唐太宗之后,尚书省不设尚书令,仆射即是尚书省的长官。唐中宗以后,仆射、中书、门下省平章,政事者,不得为宰相,因此在哥舒翰的尚书左仆射的头衔下,又加上了“同中书、门下平章”,就可以执行宰相的职权了。 哥舒翰一到潼关,就有谋士劝他说:“现在安禄山造反,他打的旗号是以诛灭杨国忠为借口,如果你留下三万人马驻守潼关,然后就带领十七万精兵去诛杀杨国忠,那么安禄山就是出师无名了,你以为如何?”哥舒翰心里赞同,可是他并没有去做。 偏巧,这个机密却被他身边的人向杨国忠告发了。杨国忠一听心里非常害怕,于是他向玄宗奏了一本:“臣闻兵法最讲究居安思危,眼下我们把兵力都集中到潼关去了,又没有后继兵源,万一潼关失守,京城也就难保了。”经玄宗批准,又招募一万人马屯于霸上,杨国忠令其心腹杜乾运统领,名曰后卫,实际上是用来防止哥舒翰回兵京师诛灭他的。 哥舒翰一看杨国忠先下手了,就上表奏明玄宗把杜乾运的兵马让他统管,玄宗准奏,哥舒翰就以到潼关议事为名,把杜乾运给斩了。从此哥舒翰心事忡仲,风湿症更重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无法处理军务,只好把军事大权交给了行军司马田良丘,让田良丘执掌兵权,好多将领不服,他们不听调遣,各自为战,把一个好端端的军队搞成个七零八散,失去了统一行动,战斗力大大减弱了。 起先,当哥舒翰一出任讨伐“安史之乱”的兵马元帅时,他就向皇帝建议说:“陛下请不要担心,别看安禄山占领了河朔一带,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很不得人心,只要我们坚守城池,不让他的势力再得到发展,困上他一段时间,他们内部就会发生争权夺利的矛盾,造成自相残杀,等他们的力量减弱了,我们再出兵征讨,是很容易打败他们的。眼下他们锋芒毕露,一致对外,我们就是付出重大伤亡,要想战胜他们也是非常困难的。”玄宗求胜心切,不但不采纳哥舒翰的计策,还强令哥舒翰马上出兵。 当时安禄山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崔乾裙的很有谋略,他把自己的精锐部队隐蔽起来,却装成毫无戒备的样子,玄宗却信以为真,就让哥舒翰先去打他。哥舒翰劝玄宗说:“安禄山是个久经沙场的人物,他怎会容许他的部下毫无戒备呢,这明明是个阴谋,我们千万不能中他的圈套。况且贼兵从远道而来,利在速战速决。我们官军原地未动,利在坚守,因此,我们是不能轻易出击的,否则,就很容易上当。” 杨国忠害怕哥舒翰诛灭他,就一味唆使玄宗出兵。玄宗由于久处太平,不懂军务,也就听信了杨国忠的话,派遣宦官边令诚前去督战,哥舒翰不得已,乃率军出关迎敌。 天宝十五年(分元756年)六月八日,哥舒翰率军出灵宝县西,与贼兵交战,崔乾裙只有几千人,他们且战且走,直到把二十万官军引诱进一条死胡同,就去占据制高点。哥舒翰一见南面是峰峦陡峭的祁连山,北面是汹涌澎湃的黄河,前面又有贼兵居高临下,控制着通道。官军就象竹筒中装满的豆子一个挨一个前挤后拥的向前滚。 哥舒翰明知中了贼人的奸计,想要摆脱困境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乘浮船在黄河中流指挥战斗。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冲破前面贼兵的堵截,他一看崔乾裙的兵马少,就督促将士奋勇前进,将士们为了活命都夺路冲锋,队伍一下子全乱了套,指挥失灵。 下午天气骤变,刮起东风,崔乾裙一看时机到了,急忙命令部下把几十辆装满干草的大车点着,纵火焚烧,顿时烈焰腾空而起,浓烟弥漫,呛得官军睁不开眼,看不清路,后军见前军一乱,以为吃了败仗,互相排挤践踏,好多人掉进河里,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惊天动地。一些人无奈只得把器械,枪棒捆绑在一起做成筏子渡向北岸。活下来的十个人中也剩不下一两个了。 官军惨败已成定局,哥舒翰率领几百名骑兵突围,突围后,在归途中歇息的时候,哥舒翰被他的部将火拔归仁捆绑起来,去向安禄山邀功领赏,安禄山一见哥舒翰,便狂放地大笑:“哈,哈,哈,你这个高傲的突厥呀,今天还敢轻视我吗? ”哥舒翰挑战式说道:“哎!安禄山,有种的,你就杀了我。”安禄山狡猾地说:“不,我要你活下来,对我面君称臣,为我所用。”可是,哥舒翰并没能使安禄山称心如意。不久,安禄山就叫他的心腹暗暗地把哥舒翰杀死了。 在蘅塘隐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中,收进了一首题为《哥舒歌》的五言绝句,诗中写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耐人寻味的是其他诗都署上作者的真实姓名,唯独这首诗却假托是西鄙人作的,按中国的姓氏是没有单姓西字的,所谓西鄙人无非是暗示作者只不过是个河西的无名之辈罢了。其实,这首诗的内容却是充分地反映了唐代居住在陇右一带的黎民百姓对哥舒翰的信赖和赞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