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在国家财政开支上,女皇热衷于神道建设,她兴建佛寺、建造大佛、九鼎、十二肖神,多次进行封神、封禅活动,并且两造明堂,建设天枢,遂使国库空竭,甚至需要洛阳胡商和四夷君长来捐钱。君王如此,世上的奢侈及享乐之风日甚。 至于国防事宜,女皇依照自己的威权人格选择了与诸夷硬碰硬的方式,由此兵役屡兴。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薛仁贵统兵10万往击吐蕃,大非川一战全军覆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李敬玄统兵18万又被吐蕃打败;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又三败于吐蕃;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到女皇下台,东突厥汗国在北部又复崛起,与唐朝有大小数十战。在女皇的执政生涯中,吐蕃和东突厥成为她最棘手的外交问题,她一味采取硬碰硬的方法,少有唐太宗的制衡和羁縻方略,由此败绩甚多,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老百姓不堪其扰,到了武则天晚年,人们为了逃避赋税和劳役,户口逃匿与欺隐的现象日重,由此开始威胁盛唐的柱石:均田令、租庸调法、府兵制。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到了唐玄宗时代,因为均田制的溃失,府兵制也就走到了尽头,客观上造成了安史之乱,此后的藩镇割据使盛唐成为历史。 盛唐的柱石形成非一日之功,而形成的柱石也不会瞬间崩塌,会有一个逐渐侵蚀的过程。女皇的统治慢慢开始侵蚀盛唐的肌体——奢侈营造花费与兵役损耗,使劳役日益沉重,社会也日益残破,由此官场乱象顿生、贪官日益得利,社会的公平正义渐散,则政权危矣。 ![]() 盛唐成就了武则天 如上所述,女皇的弊政如此,但其治下的国家经济和人口仍处于上升的态势。武则天执政时期,粮食生产还算丰稔,由于赋役加重、社会失序,米价较之此前的贞观、永徽年代和此后的开元年代略有上升,显示当时有一定的通货贬值和膨胀,但不至于困窘。从人口增速来看,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有380万户,到了武则天被推翻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有615万6千余户,人口3714万余人,比永徽元年增加了230万余户,每年增长率约为1.2%,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实为罕见的高速度。由此来看,武则天对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有着积极的贡献。 前面说过,武则天威权人格的治下是与儒家精神相悖的,不符合贞观之治的治国理念,她的治国理念和方式形成了弊政,并开始侵蚀盛唐健康的肌体。但从实际上看,她也同时延续了盛唐的国脉。除了中华帝国的躯体庞大,周边又无强敌,武则天的弊政尽管侵蚀了帝国的肌体,毕竟时日尚短、症状尚轻,尚未到达颠覆政权的地步,另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武则天虽废唐建周,但国家的政治架构及各种国家大法没有改变(如均田令、租庸调法、府兵制和礼仪律令等),国家承继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的各种做法,依惯性前行。 比较而言,武则天的兴奋点在于如何取得权力和巩固权力,对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治理方式如何,她绝无耐心重构。且唐朝行走到这里,唐太宗开创的治国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颠覆重建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顺应之还能收到民心。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则天进号为天后,随即建言十二事,被视为武则天的政治纲领,其中有劝农桑薄赋税,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广言路杜谗口等内容,分明是贞观之治的延续,只是武则天心口不一未加实施,不过是她迷惑百姓的官样文章。但她如此煞费苦心,足证教化天下是当时人们的共识,她明面不能反对,甚至要被动地响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