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在中国文化史上创造的另一应用很广的成语“添兵减灶”战例,则是发生在“围魏求赵”之后的13年。这一战,对方的主将还是孙膑的老对手庞涓,但交战的双方起了变化,是魏国和赵国联合起来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战国时期,朝友暮敌的事多的是,因此对救韩国是早救好呢还是晚一点救好,齐威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将大臣们召集拢来商量。成侯的看法是:干脆不救。田忌认为:要是不救,韩国可能降魏,最好是早救。孙膑说:若果韩魏两军尚未因交战而受到损失,在这种时候我们出兵救韩,则等于我们代韩受伐,反过来有求于韩,将会受到韩国的牵制。而魏国是想一举攻破韩国的,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只能求救于我们。我们应先承诺助韩但又不要过早地和魏国直面冲突,那就可名利双获了。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计谋。果然,韩国仗着有齐国帮忙而接连和魏国打了好几仗,但都失败了,国力大弱,只得再求救于齐国。齐国这时才派兵,仍由田忌任将军,孙膑为军师。齐军还是采取围魏之策略,大军直接开往魏国。庞涓得到齐军直奔魏国的消息,马上回师迎敌,魏国也派出了以太子申为将的大军迎敌。而这时,齐军已经深入魏国了,前后都有魏军,形势显然对齐军不利。孙膑对田忌献计说:三晋之军向来勇猛而且很轻视我们齐军,总认为齐军将士都是些胆小鬼。我们要想取得这一战的胜利,就得利用敌军这种轻敌的思想。兵法上说:不顾百里之遥而逐利的,将损失上将;不顾五十里之遥而逐利的,军队最多只有一半能到达。我们可采取第一天筑十万口灶,第二天则只筑五万口灶,第三天进一步减少到只筑三万口灶的办法,诱敌深入。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这一计策。庞涓一看齐军的灶逐日减少,大喜,对手下说道:我就知道齐军都是些胆小鬼嘛!他们得知我大军回师,不过三天军士就逃亡了大半。于是,他放弃了步兵,只带着精锐轻骑加紧追赶。孙膑估算庞涓必然上当,而且当晚就会追到马陵。马陵这个地方道路很窄,道两边地势险要,可设伏兵,他令军士砍下一棵大树,剥去树皮以露出白色的树心来,在树心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又传令叫一万多善于射箭的士兵就近埋伏,并命令他们:一旦看见这棵树下出现火光,就对准火光万箭齐发。庞涓率军追到,见道中有大树,树上有字,可天黑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便叫士兵点火来照。这一来正中孙膑之计,庞涓还未将字读完,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至此,庞涓已知败局无可挽回,只得长叹一声:让你这小子成名了!便举剑自杀。齐军大破魏军,将魏太子申俘虏回国。庞涓临死前的牢骚发得不错:这一战,最终成就了孙膑军事家的英名,并永垂青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