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家竺可桢在其关于气候变迁的卓越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用10个证据和今昔对比法,说明13和14世纪的气候变迁:13世纪初和中期比较温暖,并持续到后半叶,14世纪比较寒冷(竺可桢《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年)。元代北方的暖冬现象再次证明了其结论之正确,包括定宗三年(1248)的北方大旱无雪和草原大火,共有4条记载说明13世纪北方的暖冬,“至元六年(1269),京师冬无雪”(《元史•五行志统一》),“至元十三(1276)冬无雪”(《续通考》卷222“恒燠”)。至元十五年(1278)淮安冬无雪,父老诉说:“冬无雪,民多疾,奈何?”无雪日很长才能造成疾病流行(《元史•许维桢传》)。14世纪大德五年(1301)以后,北方虽有2个暖冬记载:皇庆元年(1312)冬无雪,延祐元年(1314)大都檀蓟等州冬无雪,至春草木枯焦;但雪灾和大寒的记载比暖冬记载多,14世纪的雪害和大寒比13世纪多。 雪害(白灾)和大寒 白灾是草原畜牧业的冬春雪害,冬半年降雪过多积雪过厚,掩埋牧场,影响牲畜采食或不能采食,造成冻饿或染病,甚至大量死亡。元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以北的畜牧区,大风雪引起的灾害,14世纪比13世纪明显增多。大德五年(1301)以后,北方农作区时有奇寒大雪,甚至南方历来无冰雪区,也发生结冰降雪现象。 雪灾 元代前期北方暖冬较多,至元二十五年(1288)北方气候出现变冷迹象,“拔突古伦所部,往岁北边大风雪……牛马多死”。大德五年(1301)开始到至正七年(1347),北方草原及农牧交错带大风雪的记载明显增多,共有14年发生白灾,称海至北境十二站,朔方乞禄伦之地,大同路,蒙古大千户,大宁蒙古大千户,达达地,云需府,镇宁王那海部曲二百户,兴和路鹰房及蒙古民万一千一百余户,河州路,晃火儿不刺、塞秃不剌、纽阿迭烈孙、三卜剌等处,大斡耳朵思等发生大风雪,有时是“比岁大风雪”。有时冬季发生,有时夏秋发生。风雪造成了严重畜牧灾害:牛马多死,马驼羊冻死者十九,畜牧亡死且尽,羊马驼畜尽死,畜牧亡死且尽,毙畜牧,损孳畜,畜牧冻死,羊马冻死等,而且使民大饥,士卒饥,人民流散等(《元史•五行志》和各《本纪》)。 ![]() 不仅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带,就是在北方农作区,大德五年(1301)以后也有不少路府发生大雪奇寒。漳德地处北纬36度,降雪正常,但《元史•五行志》记载彰德在14世纪中期的非降雪季节,有3年发生奇寒大雪:至正六年(1346)九月彰德雨雪结冰;十年(1351)春大寒,近清明节雨雪三尺,民多冻馁而死;二十七年(1367)三月大雪,寒甚于冬,民多冻死。延祐元年(1314)三月东平、般阳等路,泰安、曹、濮等州(北纬34—37度),大雨雪三日;奉元路(西安,北纬34度)咸宁县至正二十七年(1367)井水结冰。这种寒冷的天气在南方也时有发生,后至元六年(1340)宝庆路(今湖南邵阳市,地处北纬27度)大雪,深四尺五寸;至正九年(1349)温州(地处北纬28度)大雪。大约在1314年至1327年平素无冰的岭南地区(北纬23度左右)始结冰(《元史•卜天璋传》),这种气候肯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有严重的影响。 草原白灾与大寒现象,在地区上有逐渐南移的特点。从1301年至1347年,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带14年发生草原白灾,农区发生大风雪灾害的年份只有两个,即延祐元年(1314)三月东平等路大雪和至正六年(1346)九月彰德路雨雪;同期,南方只有后至元六年(1346)宝庆路大雪。1347年后,北方旱作区和南方大雪大寒及结冰现象增多,这说明14世纪开始的寒冷气候,先由北方开始,逐渐南移了。总之,霜冻、白灾、大寒及无雪(黑灾)等各项指标,都说明了14世纪大德五年(1301)以后北方气候的转冷。 雪灾、寒害来了:元朝如何防灾减灾? 元代荒政继承前代,有报灾、救灾、防灾等措施。早在太宗窝阔台汗十年北方诸路发生蝗灾时,就减免赋税,元朝立国后,对灾害的救济比前期更好。 霜灾和白灾发生后,朝廷有折物、减免赋税、赈济粮钞三种措施。中统元年定户籍科差条例时,规定“被灾之地,(丝料)听输他物折”(《元史•食货志》),这是对植桑区丝料的折物输税规定。翻检《元史》的《纪》及《食货志》,可以看到大量由于灾荒或减免赋税,或救济粮钞的记载。总的说,世祖、文宗、顺帝前期对霜雪之灾的赈济比其他时期要多些,对蒙古部落饥民和卫士的赈济比对汉人的赈济要多些。 对霜灾的预防,是元朝农书中的重要内容。《农桑辑要•栽桑》云:“备霜灾者,三月间,倘值天气陡寒,北风大作,先于园北,觑当日风势,发火燠氲,假借烟气,顺风以解霜冻。”熏烟预防桑树霜冻,是较古老的方法,由于朝廷几次颁布《农桑辑要》,这种预防霜冻法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东平王桢《农书》卷2《垦耕》从耕作上讲究预防霜冻低温对作物的影响,“秋耕宜早者,乘天气未寒时,将阳和之气掩在地中,其苗易荣。过秋天气寒冷有霜时,必待日高方可耕地,恐掩寒气在内,令地薄不收子粒。春耕易迟者,亦待春气和暖,日高时耕”,是通过一天中恰当掌握春耕秋耕的时机达到防止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霜冻、黑灾、白灾对农业畜牧业及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了相当的影响,朝廷的救济和预防措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减免赋税等各项政策在元世祖时执行得比较严厉,至元二十年(1283)正月谕:“自今管民官,凡有灾伤,过时不申,及按察司不即行视者,皆罪之。”但因关涉财政收入,报灾减税往往不能认真执行,甚至发生“按察司已尝阅视,而中书不为奏免”,直到御史台请求,才能权停税粮的情况(《元史•世祖纪》)。报灾救灾往往滞后,文宗至顺元年(1330)正月,大名路及江浙诸路以去年旱告,永平路以去年雹灾告”(《元史•文宗纪》),以此推想,霜灾报灾救灾的滞后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admin) |